正文 第45章 蔣百裏的參謀生涯 (2)(1 / 2)

依照一條尋常新聞,推斷日本即將出兵,這是判斷的第一環節,下此判斷,必須對日本戰時行政體製有深入了解;他又從運輸、交通、運量,推斷出發來軍隊的數量,這是第二環節,這要求對當時軍隊的後勤補給有深入體察,怪不得曹聚仁要由衷佩服了。蔣百裏對部屬或參謀常說要增加常識的涵養和保有量,參謀學的根本真意在哪裏?也可說卑之無甚高論,就是常識非常重要,它是分析判斷的材料庫,也是養成識別眼光的大本營。

蔣百裏不幸於抗戰初發期間病逝,此前他對蔣介石的看法也頗值得參考——因為蔣介石後來的作為天衣無縫地吻合其判斷的軌轍。他說:“全國的大軍人,我幾乎無一不認識。論到緊要關頭,快刀斬亂麻,當機立斷,我覺得在全國人物中,無有能出蔣(介石)之右者。他有今天的成功,絕非偶然,今後就要看他對全局的規劃怎麼樣了……尤其是成功者容易為自己的成功曆史所支配,蔣氏以黃埔建軍得到北伐成功的,假使他用黃埔生用到超過了他們的能力,我便很為他擔心。”(同上書,223頁)

蔣百裏生於浙江海寧,少年時期讀《普天忠憤集》,竟痛苦難遏,以至哭出聲來。他到桐鄉拜訪親友,認識了縣令方雨亭,方氏是方聲洞、方聲濤之父。方先生對他的文章大加讚賞。百裏祖父建有“別下齋”藏書樓,積書達10萬餘冊。1901年,蔣百裏東渡扶桑,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蔡鍔、張孝準被譽為“中國士官三傑”。入學第二年創辦《浙江潮》,鼓吹民主革命。1906年,趙爾巽視蔣百裏為特異人才,聘其為東三省督練公所總參議,參與籌建新軍,那時他才24歲。張作霖等因地方觀念對其排擠,百裏遂赴德國學習軍事,曾在興登堡將軍麾下任連長,受其揄揚而聲名大噪。

曹聚仁以為蔣百裏本人很像達?芬奇,是那種根本意義上的才華橫溢。“百裏先生也正是這樣一種人物,一生既為軍事學家,又為政論家,也擅長文史研究,詩詞都不錯,字也寫得很好,說話滔滔不絕,風趣橫溢。”

百裏去世後,國民政府的褒揚令說:“軍事委員會顧問兼代理陸軍大學校長蔣方震,精研兵法,著述眾富。比年入參戎幕,訐謨擘劃,多所匡扶。方冀培育英才,用紓國難,不幸積勞病逝,軫悼良深。應於特令褒揚,追贈陸軍上將。”特別強調他參預戎幕這個關鍵。他曾先後被段祺瑞、袁世凱、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等軍政首腦聘為參謀長或顧問,被譽為軍事思想家和軍史學家、軍事戰略家、兵學泰鬥。

幫不了不成器的東西

馮玉祥邀請蔣百裏講課,欲聘其為參謀長,但交淺言深,話不投機。

孫傳芳則是他士官生時代的老同學。

吳佩孚盤踞兩湖、河南、河北等地,孫傳芳保有江南五省。北洋軍閥本來就是顛三倒四的濫隊伍,但他們因偶然的形式而膨脹,反將國民革命軍的曆次北伐,視為烏合之眾,意甚輕蔑。孰料北伐軍兵鋒所向,勢如破竹,克長沙、過汨羅江、占賀勝橋,直逼武漢,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橫掃兩湖,武漢形勢危急,吳佩孚隻得倉皇率直係軍南下。

北伐軍進攻吳佩孚時,對南京的孫傳芳則爭取其中立。其時蔣百裏正於孫傳芳軍中任幕僚,孫氏問計於蔣百裏。百裏提出三策:上策為出兵長沙,腰擊北伐軍;中策待蔣(介石)、吳兩軍相爭於武漢以南,兩敗俱傷之際,出兵占武漢;下策將主力向江西布防,以逸待勞,尋機出擊。孫傳芳取了下策,一麵與北伐軍講和,一麵將其20萬大軍分5路布防於江西、福建。第一路以鄧如琢為總司令,駐南昌一帶;第二路以鄭俊彥為總司令,駐防南潯路南段。第三路由盧香亭任總司令,駐南潯路中段的德安、塗家鋪、武寧一帶;第四路以周蔭人為總司令,駐福建;第五路以陳調元為總司令,駐武穴、富池口、石灰窯。到了8月底,國民革命軍攻下嶽州,孫傳芳始感形勢嚴重,遂召集五省聯軍將領會議,決定兵分4路入贛,協同鄧如琢與北伐軍在江西決戰,並令周蔭人陳兵閩、粵邊,擾亂北伐軍的後方。

蔣百裏的思想和趣味

蔣百裏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曾說南京市的一切新表現,可謂之建築,不得謂之建設,誠為影響社會輿情的熱點言論。他對社會的觀察,真可謂一語中的。當時的交通、鐵道等部門,建造鋼筋水泥的宮殿式衙門,內外都有科學的設備,東西合璧的美術裝飾,很是吸引觀瞻,但是耗資甚巨,對國計民生卻並無補益。所以,蔣百裏的觀點,形象而深刻,指出傳統行政方式的弊端,以及國民性所造成的不上軌道的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