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現代辛棄疾 (1)(1 / 2)

他是當時頂級人物也即軍政元戎的子弟,卻無半點紈絝習氣。讓人非我弱,得誌莫離群。他踏實、深入、有遠見,慮事周詳,長期保持良好心理素質。他不輕易許諾,但他答應了的事就一定要做。他也不是不急於求回報,而是把幫助他人得到的欣慰作為最好的回報。

緯國頗能退讓、忍受、克製。人生的苦楚無論有形無形,俱以平常心應之。其實汗水和苦修滲透其冰雪聰明,他對兵種認識深透,所提出戰略戰術的構想和過渡時期的老軍人不可同日而語。在此意義上,所受的苦越大,則收獲亦愈大,其為人亦將愈有味道。

他做事磊落踏實,一步一個腳印,大處目標既定,則細處實施細於毫發,考慮極為周詳,參照係和聯絡麵皆能周到照顧,是罕有的參謀專才。他長年的軍旅生涯使他葆有一種氣節的磨煉,他是了不起的時代驕子,具有國家所需要的勇氣和遠見。

緯國的這些事跡,惜乎都是晚年才予披露,設若當時能有敏感的戰地記者,將其挖掘寫成通訊、劄記,甚至不勞打磨,隻須實錄,便是一篇篇難得的上佳文章,讓那些顢頇的軍閥及其子弟看了,因睹文而生慚,因生慚而惕厲,那該是何等的功德。

現代辛棄疾

緯國認為,戰略牽涉三個因素,力,力量;空,空間;時,時間。戰略考量必須有通盤計劃,在時間方麵是傳承的,在空間方麵是全麵的,幕僚作業要訂出主計劃與副計劃,或備用計劃,再召集有關人員修整計劃。除了研究事情本身的對錯與好壞之外,還要研究事情的可行性,第二步就是策劃遠程計劃,這並不是以時間為限,而是以敵人的能力為研判標準。

在戰略上,力、空、時,三要素需要配合,戰鬥講究力,戰術講究空,戰略則講究時,時效若失去,費盡移山心力都難以挽回。

緯國各時期的所有學習筆記都很整齊,他到空軍教授戰術課程時,人家看了都不敢相信是他寫的,因為那些東西就像是鉛印的一樣。

胡宗南手下有許多留學歸來的軍官,但他用人有一個欠妥的習慣,不論何人,他都要擺上一段時間,說是要看看這人有無耐性。緯國認為這是很不科學的做法,就人才學而言,應該適才適任,有效運用人力,使得展其長才。胡宗南習慣把幹部閑置三年,如果幹部耐不住,他也不會挽留,結果任由人才流失。真正有才幹的人尤其是奇才,是不會空等的。而那些毫無作為的願等待兩三年的人,往往隻是平庸之輩。

緯國也談到陳誠的功罪定位,明確說:“陳誠反對接納偽滿軍,造成東北淪陷,是陳誠最大的一個罪,而且陳誠裁軍極不得法,沒有配合時間地點。照理說,他應該裁掉不打仗地區的軍隊,充實戰爭區域的軍隊,結果他裁軍以後,也沒有充實軍力。”(《蔣緯國口述自傳》,307頁)

關於抗戰末期軍隊狀況,緯國也是痛心疾首,部隊資源能夠保持2/3的就算是很好的情況了。尤其是裝備方麵,日軍一個連有9挺機關槍,國軍一個連隻有1~3挺機關槍。整體火力差距甚大,僅有日軍的1/10。

緯國說,做幕僚必須知命善運,及早知命,明確知命並及時善運,產生作業與行動的思維。所謂思維哲理就是孔子所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由果思考因,行動哲理則是有始有終。他說,其實很多道理在古書裏麵都已提及,“但是我發現很多高級將領既不念古書,也不念新書,一直思想僵化”。(《蔣緯國口述自傳》,319頁)

美國來華的一些軍中幕僚很佩服蔣緯國的參謀理念,說到美國的一些高級幕僚,美國人說:“你不要以為我們西方人生活在邏輯裏麵,那些大爺照樣是蛋頭。”(《蔣緯國口述自傳》,319頁)是以緯國感慨,把打仗的學問拿來運用在人生的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可以相通的,因為這些事情的思維哲理是一樣的。

關於戰備支援,一個戰事的案例,上級說可以支持48天,緯國卻認為隻能支撐8天。這樣,這個作戰計劃參謀之間的分歧相當懸殊,假如按此進攻而不能撤退,危害就大了。緯國分析說,從理論上可以支持48天,但按照後勤物資最少的支援量來作打算,因為其中一樣東西沒有了,其他的東西再多也沒有用處,所有的物資中潤滑油一項隻能支援8天,沒有一輛車子到了沒有潤滑油時,還能加汽油就走的,所以他說本案隻能支援8天。後來他的這個案子分析被評為優等。此事說明一個參謀作業必須萬倍的細膩,因為這是攸關戰略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