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張靈甫及其幕僚的最後關頭 (1)(1 / 2)

1947年春的孟良崮戰役,國軍采取的是“硬核桃”配“爛葡萄”的部署,即中間是王牌主力,兩翼為雜牌或乙種部隊。張靈甫率部孤軍冒進,其行動計劃被華東野戰軍技偵部門破譯,被解放軍30萬大軍包圍,陷於絕境。

張靈甫突擊冒進,接觸到華野主力,吃了大虧,判斷坦埠附近集結著解放軍重兵,遂決定向南麵的孟良崮、垛莊撤退集中。轉進路上受到側麵襲擊,損兵折將,傷亡不小。到了孟良崮,在此喘息。他的兩個高參,這時候的主意反而截然對立。也許最後的機會就在這對立意見的選擇當中。

參謀長魏振鉞認為,這裏是突出而無屏障的孤山,雖然險峻,並非連綿,無所謂縱深,如在此固守,顯係觸犯兵家大忌。魏振铖後來在半山腰率部作戰,被首先攻入主陣地的華東野戰軍一部活捉。

而他的副參謀長李運良則認為,此雖為獨立之孤山,但溝壑縱橫,地形險要,可以扼守,大可作置之死地而後生之打算。

張靈甫斟酌,接受後者意見,並立即布防。他和李運良的關係似乎要親近一些。

解放軍方麵,起碼有五個縱隊將其圍困包圍並分割,另有多個縱隊截擊阻擋前來增援的部隊。

5月15日夜,華野發起總攻,密集炮火轟擊。而此時國軍已被壓縮在幾個近距離的孤零零的山頭。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任何轉圜措置的餘地。

幕僚誤事,也不盡然。

其一,蔣介石的幕僚或是他本人沒有料到,凡是敢於向大軍挑起戰端的對手,必定已有強大的實力,試看太平天國初期誌在必得的勁頭,驚飆卷瀾般的速度和戰力,可知一斑。

其二,如郭汝瑰等人事後的回憶,國防部臥底擬訂戰略,指揮大局,大勢受控而不自知,此仗沒法打。

其三,74師幕僚關鍵時刻的意見對立。而張靈甫仍以種種因素的影響,關鍵時刻選擇淺表站不住腳的意見,被動之勢已成,在毀滅性的打擊之下,沒有任何金剛不壞之身。

其四,我們且做一次事後諸葛亮,此時盤踞在山東境內的王耀武、邱清泉、胡璉等精銳部隊,起碼有數十個師旅,倘若在74師頹勢初現之際哪怕以1/3的兵力,放棄既有陣地,迅速回師,加上已在周圍的黃伯韜、李天霞部隊,分頭向魯南集中,對華野十個縱隊實施反包圍,則張靈甫當可有救,而整體形勢尚可逆轉。國府當局首鼠兩端,患得患失,要守的地方太多,各個地方又自顧不暇,被動挨打之勢已成。假如此次實施反包圍,雖然一時丟失多地,但對對手有生力量的消滅,則是根本意義上的戰略優勢的取得。果如是,失城失地再度收複,則是題中應有之義。

所以,張靈甫王牌軍的徹底覆滅,他的幕僚和他本人要負小責任,而中樞指揮須負總責。像74師這樣的部隊,絕不是不能打,絕不是不經打,但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在任何情況、任何時段下都可以包打包勝。沒有,確實沒有,求之隆美爾、古德裏安,以至麥克阿瑟,也不能例外。

同樣是五大主力的邱清泉第五軍,此時同樣在山東境內作戰,他的戰策就較張靈甫為靈活,自決的空間較為踏實辯證。一年多後,他在徐蚌會戰中,也因最高當局戰策錯誤,退無可退,退不及退,和張靈甫的命運一樣,陷入重圍,被壓倒優勢的兵力所鉗製,死於非命。蓋以當時華東戰場之兵力,均非絕對優勢,並未真正全麵動員,也未形成重點進攻。以各個戰場並非優勢之兵力,發動攻勢,固不能獲致重大之戰果。同時,散布各戰場之兵力,因種種關係,抽調轉用,多不自由,以致每每發現良機,而不能捕捉。顛來倒去,反而陷入被動挨打之局麵。

據當時在74師(整編74軍)當連長的李懷勝回憶,說是張靈甫表示很後悔當初沒有聽魏參謀長的意見,不然無論如何也不至於落到這個下場的。可見張靈甫對參謀長的意見最後認可了,當然,也於事無補了。

又據74師輜重團長黃政的回憶,張靈甫最後關頭征求自殺意見時,副師長蔡仁傑、旅長盧醒與他感情極深,當即同意,而“參謀長魏振鉞、副參謀長李運良心懷異誌,不願同死”。

魏振鉞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1946年被任命為74師少將參謀長。他被俘後,任職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戰史教員。副參謀長李運良因出身張靈甫的基本部隊58旅,即整編前的58師,所以極受張靈甫的信任,參謀長魏振鉞反而掌不了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