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薪盡火傳(其三)(1 / 2)

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題記

大梁以武立國,主殺伐,民多傷損。

自太祖年間,民間守孝,期限三年,官方則暫時定為兩年。原因簡單直接,令人無法反駁:國有危難,不拘禮而存大義,報國以示孝心。甚至,在某些兵源緊缺的特殊時期,守孝僅一年後,就要被朝廷所召,奔赴前線。

此被沿用到武祖時期,曾引起不少爭議。儒家文人望廢除舊製,以‘孝’治世,遭到反駁,儒生皆憤憤不平。

又因當時的臣子多為武將,兵威赫赫,雙方遂展開激辯,論道數日,不分勝負,怨緒更深,最終,被說服者組建玄門,脫離其中,為朝廷所用,儒家則創立儒教,與其分庭抗禮。

最終,武祖聖喻,平息爭論,曰:

‘‘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力。”

眾皆拜服,再無異議。

後經文帝推崇中庸之道,矛盾稍緩,又由肅帝繼位,協調各家。在大勢麵前,儒、玄重歸於好,隻是因為多年分離,雙方的修煉理念、思想內核有所變動,難以再融。

於是,雙方繼續各行其道,互通有無。

疾行數月,陳尊終於回到了曾經的家鄉,乃是一個名為‘石村’的小村莊。位於當年兵家、儒家二者相爭,坐而論道的山麓南部。

推開滿是腐朽氣味的木門,陳尊緩步走進了雜草叢生的院裏。

在他的麵前,那幾間早就被雨水衝爛屋頂的破瓦房,就是他和爺爺一起生活了整整十九年的地方。

如今,剩下自己一人,站在原地。

陳尊隻覺物是人非,情緒複雜,不知應該向何處追尋。在他的眼前,一幕幕熟悉的場景,從記憶的深處浮現,如此模糊,如此紛亂,像是無數個碎裂萬千的鏡片。

春天,他在院裏手撐木板,頭頂水盆,紮著馬步,爺爺手裏拿著木棍,坐在旁邊假寐,眼睛卻偷偷瞄向他的方向。等到陳尊堅持不住,便輕輕敲他,以示警戒。

汗水從額上滲出,模糊了他的雙眼。陳尊幹脆閉目不言,咬著牙,苦苦地在難熬的時間中堅持,幾乎想把自己變成一根木頭。

鄰居家裏那棵參天的槐樹上,開滿了芳香撲鼻的槐花。他貪婪地聞著這誘人的香氣,把顆粒飽滿的花粉用力地吸進肺裏,打了幾個大大的噴嚏,卻不小心摔下了手上的水盆。沷得他渾身透涼,吸擤鼻涕。

夏天,在炎炎的烈日下,爺爺去地裏摘來綠皮黑紋的西瓜,放在井水裏冰鎮。陳尊手持大刀,在院子裏舞的虎虎生風,眼睛卻不住地瞟向瓜上晶瑩的水珠。

待練完了功法,爺爺滿意地點了點頭。陳尊卻依然站在原地,把腰背挺得筆直,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等爺爺取出一把菜刀,把西瓜利索的剖開,讓那清涼甘甜的誘人香氣,順著水汽飄到了他的鼻間,讓他忍不住去吞咽口水。

陳尊直勾勾地盯著紅潤的瓜瓤,仍舊不敢往向半步,直到爺爺從中取出一塊,遞到他的麵前,陳尊這才放下大刀,用雙手接了,張嘴咬下可口的瓜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