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用心體驗苦難(2)(1 / 2)

《搏擊俱樂部》是一部以死亡為主題並且具有社會警示作用的文學作品。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黑塞爾輟學後在一家報攤工作,對生活沒有任何激情,庸庸碌碌地過日子。突然有一天,一支手槍對準了他的後腦勺,有人告訴他隻有幾分鍾的時間可活。而這一切,都是泰勒的精心策劃。他想進行一場所謂的“生存教育”實驗,以對死亡的恐懼來喚醒黑塞爾對生活的重新認識。把槍從黑塞爾腦袋上拿開後,他一邊走一邊想:“黑塞爾啊,今天的晚餐將會是你嚐過的最美味的盛宴,而明天則會是你有生以來最燦爛的一天。”

危險是有力的當頭棒,能夠將我們從遲鈍麻木中喚醒。沒有人一生下來就能夠擁有安全。安全可能需要人們畢生為之奮鬥。安全最多是一種幻想,太多的安全就會成為危險。在很多情況下,最大的冒險可能就存在於事事求安的舉動之中。

一般情況下,對於能激起恐懼情緒的事物,我們都是避而遠之。我們都有一種能力,即使麵臨著許多令人不快的情況,也能在現有的條件下舒適地生活。在工作場所,我們忍受著沒有前途的工作、不喜歡的職業,以及因誤解我們而產生的抱怨。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拒絕改變,因為我們害怕那些未知的情況。

但令人奇怪的是,對於危險事物的思考,卻能給我們帶來愉悅。原因在於,我們是在經曆“他人代理的恐懼”——虛構的或實在的他者身陷絕境,而我們則是以局外人的身份體驗到了某種恐懼。換句話說,雖然沒有真正地麵對危險,我們卻有機會體驗一種極端的場景,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罕見的一些情緒。我們同時承擔了兩個角色: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是小說、電影或遊戲中的人;但又置身於事外,隨時可以合上書或關掉電視,回到現實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控製整個事態的發展。

現實生活中也很多人喜歡實地體驗虎口脫險的刺激。他們選擇了參與者的角色,而非僅僅作壁上觀。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的“極限運動”。雖然每種運動都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極限運動的不同之處在於:危險性正是其魅力所在。似乎情況越是危急,得到的樂趣就會越多。輕則身體受傷,重則性命不保,這種危險能帶來全新的生命感受。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參與者必須有一種自主感,不會覺得是命運在掌控一切。從這個意義上說,進行一場極限運動,就像是完成一次死亡之旅。我們從容不迫地接近了死神的領地,然後成功地返回現實生活,感覺到自己的人生真正的圓滿了。如果沒有危險的因素在內,這種體驗便無法給人帶來滿足感,其關鍵就在於親身的生理感受與體驗。

人生就是一場冒險。你投入的愛越多,經受的風險也就會越大。我們一生要經曆數以千計乃至百萬計的風險,而最大的風險則來自於自我的成長,即走出童年的朦朧和混沌狀態,邁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這是一次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它相當於躍向前方的奮力一跳,而不是隨意邁出的一小步。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實現這種跨越。成長的過程是極為緩慢的,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心智的成熟,就是要敢於追求獨立自主,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而這種獨立自主就是通過對人生不安全感的充分體驗而獲得最終的安全感。隻要不斷地嚐試新鮮未知的區域,安全感自然會有所提高。體驗永遠是真實的,對於危險的恐懼來自於事情發生之前,當危險的事情發生的時刻,其實是沒有恐懼的。

不安全感來自於習慣了自己熟悉的區域。我們在成年之後,就沒有了童年那種未知和無畏,沒有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而且過去的經驗和認知總是在提醒我們,前麵會有危險,這既是對自我的保護,也同時束縛了自己,人就是這樣作繭自縛。安全的背後是退縮和逃避,但是停留在自我設置的“安全區域”時,內在的自我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內心生命的動力,永遠在驅使自己,而頭腦的裏的經驗,又在束縛著探索的行為。跨不出去,就是自我的掙紮,是人生永遠的矛盾。

所以,一顆真正理性的頭腦,是可以指導自己的行為,不顧過去的經驗所提示的危險,而如同嬰兒般無知且無畏地去探索。當然,他們也會避開真正的危險。對於“未知的未知”的不斷發現,就是人生潛能不斷釋放的過程,人生的意義和快樂就是潛能釋放所產生的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