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聆聽良心的聲音(1 / 3)

當我走進我所稱的自我的內心深處,

總是會獲得一些特別的感覺,

或其他像是熱或冷,光或影,

愛或憎惡,痛苦或快樂的感覺。沒有感覺,

我無法了解自我,

我隻能遵循自己的感覺。

——【蘇格蘭】大衛·休謨

種樹先種根,養德先養心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王陽明的這句話與重視培養心性的儒家思想一脈相承。所謂的內聖外王說的也大體是這個意思。

儒家傳統思想講究的是人的內在修養,是從根本上塑造獨立的君子人格。在君子人格的主導下,繼而生發出自成體係的處世原則和行為規範。春來草自青,有了高境界的內在修養,所有外化的行為都自然而然地具有高尚的情趣。

心靈高尚的人是幸福的,他所做出的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出自本人真誠的意願,絲毫沒有強迫的成分,也不帶有功利的目的。他不做邊邊角角的修補潤飾工作,他做的事情自有一種渾然天成的超脫。他把自己的根深深紮向大地,任憑風吹雨打,始終挺立在藍天下。

阿喀琉斯有著年輕人特有的魯莽,愛意氣用事,沒有大局意識。然而這隻是現象的表麵,阿喀琉斯所有的魯莽和任性都源於他從生到死矢誌不渝的信念。那就是對至高無上的榮譽的追求。榮譽是他評判一切事物的標準,所有與這一價值標準相違背的東西,對他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阿喀琉斯的憤怒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他的憤怒遠非一時的年輕氣盛,爭風吃醋,而是榮譽被踐踏玷汙後的極大憤慨。

阿喀琉斯因為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得到了戰利品——女俘布呂塞伊斯,在阿喀琉斯看來,這是自己應得的榮譽,是自己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象征著自己的威嚴,神聖不可侵犯。而阿伽門農不由分說把女俘擄進了自己的帳篷,無疑侵犯到了阿喀琉斯視為生命的榮譽。阿喀琉斯之所以隨希臘聯軍來到特洛伊,不是為了金銀財寶,也不是為了報複王子帕裏斯,他來隻有一個高尚的目的,那就是獲得不朽的名譽。母親忒提斯已經預言到阿喀琉斯將會在戰場上失去生命,但是阿喀琉斯毅然決定留下,以死換取後世的敬仰,而不願返回家鄉,默默無聞地孤老終生。

榮譽對阿喀琉斯而言是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生命易朽,而榮譽永存。因此當阿伽門農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踐踏了阿喀琉斯的榮譽,阿喀琉斯不可能忍氣吞聲,上場協同作戰,既然作戰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榮譽。

榮譽就是阿喀琉斯的根。他所有的行為也因此帶上了高尚的格調。抱著這樣的觀念,阿喀琉斯注定成為最耀眼的英雄,其他卑劣的意圖永遠不會在阿喀琉斯這裏找到立足之地,除非拔掉榮譽的根,而這個時候隻能是阿喀琉斯生命終止的時候。阿喀琉斯是幸運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在戰場上揮灑汗水和激情,為榮譽而戰鬥,那些被後世傳送的功績是阿喀琉斯生命的自然生長,不是他強加給自己的責任。榮譽之根成就了阿喀琉斯傳奇的一生,讓世界記住了這個年輕的生命。

一個沒有堅定信念的人的一生是可悲的。他的一生都在搖擺。他是一個空心人,在各種誘惑之間痛苦掙紮,而始終決定不了自己的方向。他想成為一個好人,但這種願望由於不是從根底生發出來的東西,隻能像曇花一現一樣一閃即逝。一點點的風吹雨打就能夠讓它夭折。他不能夠從成為一個好人這件事本身獲得樂趣,他需要外界的回報,需要整個世界全部人類記住他曾經做過的每一次犧牲,他需要的是感恩戴德,是鮮花和眼淚。當自己不幸被遺忘,熱情也就被澆熄。

避免這種悲劇發生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心中有不變的信念。信念是我們行動的不竭動力,外界的紛紛擾擾不會對我們產生幹擾,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支持我們一直走下去的那股力量,我們的力量來自自身,來自自己的根。

別用謊言的紙包裹事實的火

語言是我們所能想到的迄今為止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人類最初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中,彼此之間溝通交流的手段極其有限,靠的隻能是張牙舞爪的動作和咿咿呀呀的聲音。與動物不同的是,吃飽喝足後我們不滿足於以吼叫來發泄多餘的能量,我們渴望用有效的溝通來打破自己孤獨的生存狀態,在遼闊的大地上聽到自己的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