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有這樣三個孩子,他們都是初次被大人帶到動物園。當他們站在獅子籠前麵時,三個孩子有不同的表現: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媽媽,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抖動的聲音說道:“媽媽,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獅子,並問他的媽媽:“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卻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表達出他的感覺。心理學家認為這三個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清楚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憤怒、眼淚和道歉一樣,都是自卑情緒的表現。由於自卑感總是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行動必然會同時出現,但是其目的卻不在於解決問題。爭取優越感的行動總是朝向生活中無用的一麵,真正的問題卻被遮掩起來或避開不談。
不能夠超越自卑的人,是自己限製了自己的活動範圍,他總是苦心孤詣地要避免失敗,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難麵前會表現出猶疑、彷徨甚至是退卻的舉動。在麵臨困難時,最徹底的退縮表現就是自殺。此時,個人在所有的生活問題麵前,都已經放棄尋求解決之道,認為他對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經完全無能為力了。自殺的實質就是一種對他人的責備或報複,在每個自殺案件中,死者一定會把他死亡的責任歸咎於某一個人。仿佛自殺者在說:“我是所有人類中最溫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卻這麼殘忍地對待我!”
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假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假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情境,他仍然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它們,隻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卻不能使他有所進益。他的目標仍然是“淩駕於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再設法克服障礙,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這是屬於人類獨有的。
有時,我們會看到小孩子毫無顧忌地依此方式表現出他們自己,他們說:“我希望變成孫悟空。”如果你繼續詢問他:“為什麼要變成孫悟空啊?”他會直白地告訴你孫悟空有七十二變,可以變出很多好玩的東西、好吃的東西,可以打敗一切妖魔鬼怪……孩子的思想是單純而美好的,但這也正體現了人類對優越感目標的追求。
在人類所有的優越感目標中,有一種共同因素——想要成為神靈。許多哲學家也有同樣的理想,而教育家們也有些人希望把孩子們教育得如神靈一般。在古代宗教訓練中,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目標:教徒必須把自己修煉得近乎神聖。變成神聖的理想會以較溫和的方式表現在“超人”的觀念之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整個世界關注的焦點,成為四麵八方景仰膜拜的對象,成為掌握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並且能預言未來,能和整個世界聯絡並聆聽他人所有的對話。
這是一種特別強烈的優越感目標。優越感的目標一旦被具體化後,並賦予其正確的生活意義,人們便會朝著這個方向行走。
美國哈佛大學對一批大學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目標模糊;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標;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二十五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這批學生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是:那3%的人,二十五年間始終朝著一個目標不斷努力,都成為社會各界成功人士、行業領袖和社會精英;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中上層;60%的人,他們過著安穩的生活,也有著穩定的工作,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成績,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剩下27%的人,生活沒有目標,並且還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不給他們機會。
要成功就要設定優越感目標,沒有優越感目標是不會成功的。目標就是方向,就是成功的彼岸,就是生命的價值和使命。
隻有你自己才能真正懂得你的夢想,
才能真正實現你的夢想。
如果從一開始就沒有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負責的勇氣,
夢想可不會自己有勇氣去實現自己。
——【德】尼采
登上頂峰前必須長時間地等待
一個冬天裏,一位老人為了找柴火砍倒了一棵枯樹。他本以為那棵樹已經死掉了,但是第二年春天,被鋸斷後留下的半截樹樁周圍綻出了新芽。
老人看著嫩芽感慨不已,說道:“別忘了這個重要的教訓,不要在冬天砍倒一棵樹。”
老人之所以會選擇砍那棵樹,是因為他認為樹已經死了,但是事實證明那棵樹是活著的,也就是說老人在冬天做出的那個判斷是錯誤的。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生命中的冬天——在最沮喪、最倒黴、最低落的時候,當我們覺得自己已經陷入了無法擺脫的困境時,也不要輕易給自己下“絕望”的診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