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信徒恍然大悟,其表情足以讓神詫異對方竟然真的沒有想到過這個方法。
“下一個。”
第二個信徒走上前,進獻了一袋餅幹。
“神啊,請您教導我加法的運算——每當兩個數的和超過十時,我的手指就會變得不太夠用。”
聽到這樣的願望,神有些訝異,不由得再次確認了一番:“你是真的不會嗎?”
信徒搖搖頭,目光清澈且迷茫。
也許不該讓笨蛋也成為我的信徒……不過還是算了。
神忍住了評價第二個信徒愚鈍的想法,輕而易舉地教會了對方解決簡單數學題的方法。
“下一個。”
第三個信徒走上前,進獻了一顆水果糖。
“智慧的神啊,請教教我不會被爸爸媽媽責罵的方法,他們的脾氣很暴躁,這令我終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就連月亮升起、銀光瀉地,萬物陷入沉睡之時,他們的謾罵依舊讓我無法進入安眠。”
神稍微起了興趣,又追問了幾個細節。
隨後,神不由得在心中感歎:我們是多麼相似啊!雖然我的父母從來不罵我,可他們那無比冷漠的舉動更加使我坐立難安。
思索片刻後,神提出了自認為可行的辦法:
“在你的家中留下一張紙條,在其上書寫些告別的話語吧,讓你的父母認為你即將遠行。”
第三信徒愣了愣,反問神:“離開他們,確實能使我聽不見責罵,可我年紀幼小,又如何獨自一人在外生存呢?”
的確,正是如此——正因為孩子無法獨自一人生存,因此往往與父母建立起相當深刻的聯係,也由此經常變為受他們操控的人偶。
神深知這一點,所以歎了口氣:
“可憐的信徒啊,我並不是要你真的離家出走,隻是要你嚇唬一下他們。”
通過追問得知的細節,神判定第三信徒的父母正是因為過於關心孩子,才會經常罵他——就像園丁總是試圖將植物修剪成符合自己審美的形狀,他們也隻是想要第三信徒成長為他們期望的樣子。
而這個時候,身為弱勢一方的孩子往往無法得到與父母平等對話的機會。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也許有些激烈的反抗能讓他們稍稍醒悟吧……神如此想著,其實連自己也有些不確定。
但她表現得相當篤定,給人一種“就應該這樣”“聽著照做就能解決問題”的感覺。
於是第三位信徒得到了建議,兼獲必勝的信心。
“……下一個。”
第四個信徒走上前,卻兩手空空。
“栗眠啊,等下去我家玩兒怎麼樣?”
小栗眠瞥了一眼這個狀況之外的信徒,強調道:“請遵從遊戲規則,稱呼我為‘神’。”
其餘信徒紛紛應和,並且向這位信徒投去譴責的目光。
“好吧~”第四信徒撇撇嘴,答應下來,“神啊(棒讀),等下能和您卑微的信徒一起回到她的家中,和她一起玩‘森林冰火人’嗎?”
“好的。”
…………
……
夕陽西沉之時,眾鳥歸林,第一次“神明與信徒的過家家”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