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披沙撿金,往往見寶。何以為寶,不是平仄協律,不是類同唐詩宋詞,而是傳統體與現代性的結合,特別是要有新的思維和語言,才能彰顯傳統詩詞在當代的生命力與特色。所以我立了三條標準:一曰書寫當下,二曰銜接傳統,三曰詩風獨到。不書寫當下,沒有時事,沒有開放的思想意識,題材是傳統題材,思想是陳舊思想,情調是士大夫情調,或者為標語口號傳聲筒,“雷同則可以不有,雖欲存焉而不能”(袁宏道)。不銜接傳統,就不是詩詞,就該去寫新詩、新民歌、“東江月”宛敏灝先生說過,寫《西江月》不合律,不如徑寫“東江月”。。同時,銜接不等於複製,任何經典文本,它的美都是不可複製的。複製不及原創。希臘神話如此,唐詩如此,宋詞亦如此。當今作者,隻能學習傳統、銜接傳統,我手寫我口。缺乏藝術個性,你寫我寫一個樣,則沒有必傳的理由,所謂“若無新變,不能代雄”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有了書寫當下、銜接傳統這兩條,允稱小好;加上詩風獨到這一條,堪稱大好。大好如何,空口無憑。且就詩詞各體,舉幾個例子--作品以詩詞曲為序,詩以篇幅短長為序,表他一表:
參軍落選人,垂頭淚如雨。
報國恨無門,外婆家地主。(熊鑒《參軍落選者》)
小古風(仄韻)是五言絕句中常見的一類。這二十個字純屬白描,沒有可圈可點的字句。隻擺事實,不著議論。卻沉甸甸耐人尋味。“報國無門”這一古老悲劇,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上演了,隻因“外婆家地主”--唯成分論。前事不遠,集體記憶正在消失。立此存照。
當年炮火震漁村,爆竹今朝萬戶聞。
同是硝煙長不散,兩番心事最撩人。(陳振東《慶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