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地位平等的……個人的命運體現在千百萬人中間,千百萬人的命運集中在個人身上。”—俄.索爾仁尼琴(題記)1.序

我從來沒有寫過小說,並不是不想寫小說。而是不敢下筆寫小說這一特殊題材,詩歌隻要有意境和意象便OK了,小說,尤其是中長篇小說,對作者的能力要求很高。一般來說,想寫出一部不朽的長篇小說需要作者多年的親身經曆,而文筆的好壞則是重要而關鍵的一個環節。當然,小說也是一門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就證明了小說虛構部分的合理性.而虛構成分占小說的比例問題則是我認為的寫出好的作品的關鍵,沒有虛構成分,那就不是小說,是紀實文學,而過多的虛構成份則會給們假、大、空的感覺。因此,可以下一個概論—小說不好寫。但任何困難都嚇不倒勤勞樸實的中國人民(我也是中國人民的一份子)所以,我在這裏努力地寫出一部出彩的小說。以饗讀者,是為序。

2.退伍歸來

“根啊!我的根兒啊,你啥時候能回來啊”。一位老年婦女圍坐在一個舊的火爐旁邊,火焰印紅了她的臉,河南的農村冬天是很冷的,老人披著厚衣服,一聲聲地自言自語念嘮著,像拜佛一樣虔誠地喊著自己兒子的名字。風忽忽地刮,把虛掩著的堂屋的門吹開了,“根兒是你回來了不?”老人蹣跚著走到門前,屋外,,寒風還在咆哮,而門口連個人影也沒有,遠處傳來幾聲狗叫。老人失望地回到火爐旁。“根兒啊,這回又去哪了啊?怎麼連個信兒都沒有啊!”一聲聲呼喚自己兒子回來的,正是李根的老娘。李根現在在大城市一個人闖蕩,雖然他也已經二十好幾,可除了當兵幾乎沒出過遠門,怪不得他老娘這麼掛念他。

李根是前年退的伍。他是個窮苦人家的孩子,當兵兩年讓他重新認識了現在這個社會,也學到了不少知識,隻是由於名額的限製,他沒有轉成士官,而考軍校,李根雖然分數挺高,可他是農村出身,家裏沒錢請客吃飯,也沒關係路子,所以軍校的事自然也就黃了。無奈之下,李根隻好眼睜睜地等待自己兩年兵役結束退伍的那一天。這不,前年退伍時,部隊也沒給安排工作,隻給了李根兒一筆錢,就叫他走人了,由於是農村戶口,李根兒領到的錢數目少得可憐,連城市兵的一半都不及。就這樣,李根含淚脫下了心愛的軍裝,帶著那本李根覺得比命都重要的退伍證回到了家鄉,回到了生他養他的那片黃土地,回到了自己那個祖上傳下來的老屋中。老屋是三間瓦房,坐北朝南,采光很好,這裏也是李根從小長大的地方,李根對這三間瓦房還有家裏的幾十畝地很有感情,畢竟,這裏是他揮灑過夢想與汗水的地方。李根從小到大就基本上沒有離開過李家村,到鎮上上學還是高中時候的事。高中畢業後,李根信心百倍地參加了高考,但天不隨人願,李根還是沒能考取他夢想的大學。李根他爹死的早,李根近年就隻跟這個上了年紀的老娘相依為命。花錢上大學,李根想不不敢想,因為懂事的李根知道,娘拿不出那麼多錢,一狠心,就讓李根報名參了軍,參軍的那天,鄉裏的書記都來了,李根身穿綠軍裝,胸戴大紅花,別提有多高興了,部隊還送了一塊軍屬光榮的牌子給李根他娘,李根他娘臉上笑的跟一朵花似的。不過。這都是幾年前的舊事了,前年李根退伍還鄉了,這當娘的也有個照應了,李根娘那可是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滋滋的。

老人轉過頭來問李根的姐姐:巧兒,巧啊!知道你弟去哪兒了嗎?巧說:聽前一段說過他想去城裏當保安,不過,娘,根兒都那麼大了,你還害怕他在城裏走丟了不是。放心吧,根會出息的。李根娘歎了口氣,又搖了搖頭:我想讓他在家好好種田,沒想他還是硬著性子去城裏了啊!根兒啊,你要有個三長兩短,娘可咋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