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足飯飽,三人喜笑顏開的,顯然對於此次的合作談得十分滿意。

陸楊並未對合作分成上的事發表言論,但在關於如何建設作坊的事上,他倒是提了幾個建議。

他雖然沒有進過工廠,但因為家裏酒廠的原因,對於現代工廠的運行和管理模式,還是有些了解的。

靖朝民營手工業難以起來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在自給自足的情況下,市場需求量低,沒人買,第一步都邁不出去,自然得不到進一步的發展。

而能發展起來的,大多數都是有底子的人,像是周正卿這種,本身就有實力的。

市場需求被這些人占據,財富也就更加分配不均。

這是市場需求的原因。

再來便是技術層麵的原因。

能有一門好手藝的,自然都是藏著掖著的,誰樂意把自己的拿手好活教給別人。

周正卿的棉花作坊,是把棉花弄成棉線的方法教給下麵的人。

然後再把棉花給她們帶回家去弄棉線和棉布,最後再統一收回來,進行染色之類的步驟。

與現代工廠有很大的區別。

不過這裏很大一方麵,還是因為古代對於女子的束縛問題。

能做這些手工細活的,大多都是家中的女人,出門外出工作,怎麼想,對於她們也是不現實。

思想上的解放,不是一時半會的事。

陸楊的靈魂不是這邊的,自然對於女子在外工作不覺什麼。

但他這麼一提,周正卿幾人便不理解了。

不說她們家裏人允不允許她們去作坊裏統一進行工作,就說她們自己,說不準也是不樂意在外拋頭露麵的。

婢女們端來消食的花茶,陸楊幾人端坐在廳裏,針對此事進行一番討論。

陸楊的意思,是把作坊按照工廠的流水線模式來運行,極大地去提高生產效率。

比如脫籽分離為一條線,去雜質清理為一條線,洗滌清理最後雜質為一條線。

開鬆梳理為一條線,紡紗成線再為一條線,最後則是織布。

這一步步,配合得當,效率可是肉眼可見的。

周正卿的棉花作坊運行模式,是棉花從地裏摘回來之後,再由這些人拿回家進行脫籽處理,然後一步一步地弄成棉線或者棉布。

這樣一來,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弄出來的數量也不夠多。

並且因為時間不可控,還要顧及家裏的各種瑣事,做出來的數量肯定不夠穩定。

陸楊說的,周正卿也是理解,但理解歸理解,源頭的事未得到解決,就算他們想跟著陸楊說的流水線去做,那也是沒法往下做的。

陸楊自然也是明白,不慌不忙道:“你們把工錢開高點,會有人來的。”

周正卿一愣,可仔細想想,陸楊說得也不是沒有道理。

就如《錢神論》中所說,有錢可使鬼,而況人乎?

一旁的陸鬆卻是有別的擔心。

工錢開高點,這沒問題。

可問題是,要是工錢開高了,還是沒人來,或者是來的人少,那對於作坊而言,其實得不償失。

他這麼一說,陸楊卻隻是淡淡一笑,沒把這些事放在心上。

“你們把作坊的待遇提高,譬如包吃,譬如每逢佳節給點賀禮紅封等,她們自己會判斷好壞,其餘的,都不用你們說,她們自己會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