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再數個七年,2012年,周圍有得聊沒得聊的人,都聚在一起無聊地討論著一個話題:這個世界會不會如預言那般崩掉。而那一年,丁曉光從武漢一個三流的大學裏畢了業,比起即將麵臨的世界,他倒希望這個世界真的崩掉。
未來充滿了希望,未來也充滿了未知。希望讓人興奮,未知讓人恐懼。丁曉光滿臉的興奮,內心卻的慌得像匹脫韁的野馬。
丁曉光所讀的大學,是武漢眾多大學中的不入流大學之一,跟絕大部分不入流的大學一樣,這所大學的特色是除了人多以外,毫無特色。但這一點特色,卻也是幾乎所有高校的特色,所以也就沒什麼特色可言。而跟絕大多數的大學生一樣,丁曉光不知道自己在大學裏,到底讀了些什麼玩意。在畢業的那一瞬間,他悵然若失,仿佛自己從來沒有上過大學,隻是被大學上了四年,而且還是毫無新意保持著同一個姿勢。毫無新意是件多麼令人痛苦的事情。
在整個大學期間,聽過很多畢業學長學姐回校分享經曆,他們會用自己涉世沒多深的閱曆,來告訴那些還沒涉世的學弟學妹們說,社會就是個大染缸,而畢業就是扒光了自己,扔進了這大染缸,大家一定要記得保持秉性,進缸不惑,出缸不染。丁曉光心想這社會大染缸有這麼邪乎嗎?如果真染了又能咋地呢?隻要自己別被綠,其它什麼色那就隨便。後來他想明白了,其實染缸也就是一平平無奇的缸而已,每個人帶著色出來或許不能怪缸,可能是自己本就帶著色進去的。
2012年6月畢業,絕大部分想工作的人都在2011年下半年簽掉了三方協議,俗稱“賣身”,這是不變的畢業生就業慣例。因為是三流的大學,所以能來校招的大多都是不太入流的公司,稍微入流一點的公司全都有人推薦,推薦的無非是公司內部員工關係戶,學習極優又跟老師關係好的拔尖生關係戶,或者跟領導十分親近的學生幹部關係戶。丁曉光雖然不是這些公司的關係戶,更不是尖子生關係戶,但他卻是一名學生幹部,而且還是他們學院的學生會主席,所以算是“級別”很高的學生幹部關係戶。雖然也有老師幫著推薦,但是他很任性地拒絕了所有的推薦。因為在那個時候,丁曉光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青。作為文青的標配就是,骨子裏透露著書生意氣,心裏頭裝著滿腔的憤世嫉俗。外化出來的具體表現就是喜歡裝逼,而他們有些時候還不知道自己是在裝逼。但不管他們到底是不是在裝逼,在外人看來他們都是在裝逼,無一例外。所以在那個人生的關鍵時刻,丁曉光擺出了作為資深文青的一貫姿態:堅決不走後門。於是在“他看上的公司看不上他,他看不上的公司看上了他”的循環反複之中,丁曉光無論是大門小門前門後門,反正是連門把手都沒摸著——很自然地沒有找到工作。再於是,丁曉光成了建校以來所有院係裏,第一個畢業時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會主席(考研的除外),並成功淪為了後屆學院畢業生就業選修課中,常掛在老師嘴邊的“某知名學長”這一失敗的反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