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時候,回味當時的無奈,我竟然又為兵落淚,隻不知是為了他當初的處境?還是感慨於現實生活中的冷暖反差?還是……
宏的故事與兵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他們都是曾在“陳世‘女’”的陰影下生活的男人。終於與畢業後沒有再聯係的宏通上電話。闊別20多年,我們互相問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婚姻狀況……
宏是我們同學中最早擔任大學係主任的——也是那個時代最年輕的係主任。但20世紀80年代出國熱的旋風竟然讓已經當“領導”的宏都下決心要出國拿個“洋學位”。結果呢?從一個窮學生做起,為了養活妻子和自己,與成千上萬留學生一樣,早晨上課,晚上為餐館送外賣,再沒有國內享有的地位、身份,更不要說事業上的如魚得水。以往令妻子傾慕的虛榮,蕩然無存。於是,如花似玉的妻子,投入了比丈夫更有經濟實力、能暫且不讓她受苦的男人的懷抱,僅僅用一個“不再愛你了”的理由,就欣欣然地離開了原配。
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我想說的在後麵,奮發圖強的丈夫,後來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
但令我倍感驚異的是,當他功成名就之後,雖然無意與前妻“重修舊好”,但看到前妻遭到拋棄,生活艱難時,他馬上為她買了房子和車。
我問他:“當初她在你最困難時離你而去,你難道一點兒都不記恨?你們之間又沒有孩子,你現在對她這麼好,圖的是什麼?”
他平靜地說:“我們終究夫妻一場,沒有情,還有恩吧。我現在有條件幫她,當然要幫她啦。”這一片心,簡單而實在。
前麵提到的兵和宏將男人的閃光點充分展露了出來:前者寧可自己忍痛受苦,也不願在妻子懺悔的時候,讓她回頭,隻是為了成全她新追求到的幸福;後者寧可別人負我,我不負人。我們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如果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女人身上,女人會這樣善待對自己忘恩負義的前夫嗎?
另一位同學的丈夫程也有類似的經曆。他的父母是國內的省級官員。由於太太拿到了美國大學的獎學金,他便過來陪讀。抵達美國後才發現,所謂的大學城,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高樓大廈,而是荒涼的鄉村。他抱怨:怎麼到了美國,卻落到“洋”插隊的境地。不會外語,他就像是個啞巴,沒有身份,他找不到任何正式的工作,隻好去中餐館裏打工。第一天去上班,他竟然穿了西服,打了領帶。看到無序的管理方式,他好心地給老板寫了一份報告,竟然成了餐館打工仔的笑柄,不等老板解雇他,他自己先離開了。
程的太太的獎學金是用來上學的,根本不夠養家糊口,男人不出去幹活兒怎麼成?萬般無奈之下,他發誓絕不再忍受資本主義的剝削,選擇了回國等太太畢業歸來。自然,太太耐不住寂寞,跟個美國同學好上了,結果夫妻分道揚鑣。
其實,我並不想把男人說成是多麼偉大的群體。20年前的“留學潮”時期,許多男人遭到了妻子的拋棄。然而,一二十年後,當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到令世界矚目的地位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返回祖國。隨著事業的蒸蒸日上,這時再被拋棄的,卻是與男人們共患難多年的發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