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清月開始了為時一年的守孝生活。
這一年裏,發生了很多事,非常熱鬧。
首先便是七月下旬,皇帝帶領眾人去避暑山莊的事。
洛清月不便出門,沒有跟去,所以很多事都不是很清楚。
但是那件事,哪怕她遠在京城,大門不出,都聽說的清清楚楚,可見影響有多大。
說起來,這件事還是因皇後而起的。
皇後許久不見自己的侄女安綾,甚是想念,於是將她接到了自己的碧梧院同住。
八月的某天,皇帝舉辦了遊園宴,邀請眾大臣一起泛舟湖上,欣賞夏荷。
事情就出在這裏。
禦船上,皇帝興致來了,與眾人略飲了兩杯薄酒。
太子多喝了幾杯,醉意上頭,宴席散後,本欲回去休息。
可這時,皇後身邊的人來找。
太子隻能半路轉道,誰想還沒到碧梧院呢,就撞見了皇後。
皇後正跟沈惜音和夏瑤珠在涼亭裏聊天,見到他,關心的問了一句太子怎麼還沒回去,太子聽出不對,也沒將先前的事告訴皇後。
自己悄悄派人去了碧梧院查探,可惜什麼都沒查出來。
碧梧院除了宮人,沒有其他人。
太子酒醒三分,卻沒多做思考,隻派了身邊的下人繼續查,就回自己的院子了。
半路,又撞見了皇帝,皇帝還在跟大臣欣賞風景。
見了太子,皇帝隻問了幾句話,就讓他走了。
太子回了院子,裏麵隻有三兩下人。
因為天熱,太子出了一身汗,於是吩咐身邊的人準備熱水沐浴。
然後進了浴房,他就見到隻身著一件單衣的安綾。
太子怒極,猛然反應過來,安綾居然敢算計到他頭上來了!
當即,太子就喊人將她拖出去。
偏巧,外麵皇後來了。
原來剛剛皇後在太子走後,三兩句打發了沈夏二人,又過來看看太子。
結果撞見了這樣的一幕。
到底是自己的侄女,女兒家清白多重要。
皇後攔著不讓將安綾帶出來,派宮女趕緊給安綾穿上衣服,妄圖將這件事捂住。
可是安綾拒不配合。
加上皇帝不知怎的,也轉回頭來了太子院子。
事情一下子鬧大了。
在場那麼多人,眾目睽睽之下,皆看到太子殿下和安綾郡主衣衫不整的在浴房裏。
皇後還沒來得及說什麼,安綾立馬就向著皇帝跪下了,求皇帝給她做主。
做主?做什麼主?做誰的主?
先不說她一個女子為什麼會出現在太子院子的浴房裏,就說她若真潔身自好,怎麼連皇後的人想給她穿衣服,她都不要,非得穿著裏衣褻褲在所有人麵前哭訴?
如此放蕩無恥的行徑,皇帝豈能容忍。
被安綾背刺一刀的皇後,反應了過來,將所有的過錯全推到了安綾頭上。
不然,今日的事傳出去,太子的名聲定會受損,如果背地裏有人再有心謀劃的話,說不得太子之位都保不住。
景朝人極為看重品德,一個光天化日和郡主表妹廝混的太子,百姓可難以信服。
有皇後金口玉言在此,即便不是安綾的錯,也成了她的錯。
何況這確實是她自己的手筆。
安綾頓時名聲掃地。
皇帝當場撤了她的郡主尊位,但念及她乃安家獨女的份上,封其為太子良娣,一月後入東宮。
安綾聞言,喜不自勝,連忙謝恩。
其他人看傻子似的看著她。
良娣可不像側妃和庶妃,連皇家玉牒都上不了,正經主子都不算。
她好歹是安國公獨女,如此自降身份、不顧臉麵,還得罪了皇帝皇後和太子,就是為了求個良娣之位?
皇帝處理完這件事,打發了大臣,生氣的走了。
要不是現在還不是動安家的最好時機,安綾這樣的女子他是絕不會送進東宮的,簡直有辱皇室臉麵!
皇後對這件事也很生氣,既氣安綾敢在這麼多人麵前算計她的兒子,也氣安家的獨女連庶妃位都撈不到,隻配個小小良娣。
當然,最生氣的還是太子,這整件事回頭想想,破綻殊多,可他就是中了安綾這個豬腦子的計!
洛清月後來仔細分析過這件事。
首先,皇後院裏的人請太子過去就是個幌子,順便拖延時間,背後的人算定了時候,讓太子半路遇見皇後,然後對碧梧院起疑心,太子自然而然的就會忽視了自己的院子。
而後背後的人又想辦法讓皇帝去了太子院子附近,父子倆相遇,再次拖延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