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子怎麼做,對於地地道道的西省人來說,自然難不住張喆。
黍子,作為軟米類的一種,西省人大多用來做糕,古人們怎麼使用張喆還不知道,或者火烤,或者水煮,但是做糕,就需要炸製。
食用油在這個時候,還沒有概念,但是張喆想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用動物油來代替植物油。
在當時宰殺野豬的時候,他就把脂肪留了下來,放在石鍋裏,加入少量的水,然後用小火熬製,直到油逼出來後,存放在了一個石罐子裏。
隻是這野豬向來好動,脂肪遠沒有家豬多,不過看到圓滾滾的野豬幼崽,這些活潑好動的動物也開始變懶了,不過幾代,估計就成了肥豬了。
野豬的肉又酸又腥,根本和現代的家豬沒有辦法比,但是隻要不停地馴化和繁育,這些豬的品種就會發生改變。恐怕,美味的豬肉時日不遠了。
加工好了黍子,張喆就開始在裏麵加入開水,不停地揉著,直到揉成了一團,因為顆粒粗大,費了張喆好大的力氣,才把黍子揉成一團。在這個過程,張喆發現,其實把黍子泡發後,用石器打擊的效果會更好。
他把這些黍子做成的麵團做成一層餅,然後用樹枝架在石鍋上,上麵蓋上用木片做的籠蓋,然後大火蒸製,不一會兒,黍子的香味就飄了出來。
大概半個小時,張喆把蒸好的黍子拿了出來,溫度降下來後,開始揉了起來。其實現在就可以吃了,但是發黏的口感可能是這些吃慣了肉的人不喜歡的。
揉好後,張喆把這些麵團分成一塊一塊,然後做成小餅。
他又把石鍋放在火上,然後裏麵放上豬油,把黍子做成的小餅放在上麵開始煎。
一麵金黃後,又翻到另一麵,吱吱的聲音伴隨著香味, 在整個寨子裏飄蕩,大家都圍在一起,看著張喆奇怪的做法。
第一張餅子煎好了,張喆不顧燙嘴,然後嚐了一口,雖然沒有佐料,沒有餡料,但是對於他來說,這真是人間美味。
他又分了幾塊給番瓜,還有幾老人,大家第一次吃到這樣的食物,一種食物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沒有想到,這些野草竟然有這樣的魔力。
這下大家才知道為什麼張喆要大家去收集這些種子了,原來是這樣的好吃。
張喆把剩下的餅子煎好後,就給後麵的人分了,這個神奇的食物就在整個寨子裏傳開了。
這是幸福的味道,雖然大家不知道怎樣用語言表達,但是臉上的表情告訴了答案。
這是人類第一口加工過的美食。
雖然最近,張喆換著法子告訴大家做肉的技巧,不管是烤的,還是煮的,特別是叫花雞的做法,被張喆發揚到所有的肉類上,這下可解決了老人和小孩的吃飯問題。
但是比起黍子做的煎餅,這都不算什麼。
番瓜一族,一隻腳已經踏進了農業文明的時代。可能幾千年後,這些種植和加工的技巧在智人的智慧和總結下,會越來越多,但是這第一口的美味,隨著口口相傳,將延續幾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