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一眼掃過三人。
【姓名】:管寧,字幼安
【統率】:47
【武力】:48
【智力】:82
【政治】:61
……
【姓名】:國淵,字子尼
【統率】:51
【武力】:45
【智力】:71
【政治】:89
……
【姓名】:王烈,子彥方
【統率】:61
【武力】:60
【智力】:73
【政治】:76
原來是這三人,李昭心中道。
這三人與邴原一樣都是青州人,來遼東避禍的。
管寧就是一龍中的龍尾,與華歆有過割席斷交的典故。
國淵曆史上是替曹操效力,幫助曹操大力推行屯田製,取得了很大功績。
王烈則是陳寔弟子,曆史上在遼東深受百姓敬重。
三人沒有與邴原玩笑一番,隨後也入座,邴原的講學就開始了。
與李昭想象不同,邴原沒有讀什麼四書五經,典籍經義,而是讓來聽的百姓們一個個地提問,然後一一解答。
百姓們的問題都是生活中的瑣事,例如婆媳關係,鄰裏矛盾,邴原都能用最粗淺的語言幫大家解惑,教大夥儒家的道理,使人向善。
“典校尉,這人說話真好懂啊!是不是我周倉變聰明了?”周倉發現自己竟然也能聽懂名士的講學,驚奇地對典韋說道。
“應該不是,因為我也能聽懂。”典韋無情打擊道。
李昭則對邴原刮目相看,所謂大繁至簡,邴原能用通俗的話語教誨百姓儒家思想,比那些五經博士強多了。
百姓們一個接一個地提問,輪到了一名身高七尺七寸的青年人。
這名青年人站起問道:“先生,我有一友,受太守恩情在郡府裏任職。有次郡府和州府起了爭論,皆上書至洛陽請求公斷,郡府慢了一步。我那名友人為了報答太守的恩情而去毀壞了州府的奏書,使郡府得以早州府一步。此舉雖然報了太守恩情,卻犯了朝廷法度,敢問先生,我這朋友是否算得上是忠義呢?”
這名青年說話也帶著青州味,猿臂蜂腰,看上去十分剛健。
邴原還未回答,典韋倒是感同身受,想起了自己的經曆,忍不住喝彩道:“你這朋友報了太守恩情,當然是忠義!管他什麼朝廷法度,就是殺了州牧……”
周倉連忙捂住典韋的嘴,主公還在身邊,這話可不能亂說。
典韋自覺失言,馬上向李昭請罪,李昭知道典韋心直口快,當然不會怪罪。相反,典韋能說這話,說明他是將李昭放在了朝廷之上的。
邴原沒有理會這一小插曲,問這青年人解惑道:“太守是你朋友恩主,為了報恩而不顧朝廷追究,足以說明你朋友是忠義之人。治國在仁而不在法,當道義與法律相悖之時,應當追求道義!”
邴原給出他的解釋,那名青年聽後釋懷地呼了口氣,行禮謝道:“多謝先生解惑。”
而李昭用慧眼一看這名青年,嘴角上揚。
“你說的這個朋友是不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