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年年初,這一年大漢境內基本無戰事,李昭正在休養生息,而荊州的曹劉孫三家在僵持不下的情況下也都暫時休戰。
同時,各地有人上報有祥瑞出現,於是劉辯便改年號為建安。
自從關中災害之後,李昭休整了一年多時間,這一年間除了賑災就是發展商貿。
賑災上,李昭雖然命令鍾繇展開救助,並且預防了蝗災,但仍有許多中下農民因此破產。
這日,田豐來找到李昭,要求解決關中的災民問題。
一年多了,旱情雖然過去了好久,但那些破產的農民卻還沒恢複過來。
這些農民在破產之時,將自己的地賣給了地主豪強,自己沒地種了,便閑在了那。
田豐擔憂這樣下去會對社會的安穩不利,閑漢可是會轉變成地痞流氓的。
李昭一想,這事有點尷尬。
大漢的土地是私有製,可以自由買賣,這個根本李昭沒有改,地主們兼並土地完全合法。
李昭沒有合適的理由沒收他們的土地,以往隻有瞞報土地數目的地主會被查抄。
本來這些破產農民是可以去當佃戶的,但由於李昭傳播開的曲轅犁和高產種子,導致現在農民卷開了。
以前需要兩個人種的地,現在一個人就能種,地主們不是慈善家,自然不需要那麼多佃戶。
這才導致了關中那些閑漢的產生。
“要不讓他們到長安城內謀生?”李昭試探地問田豐。
李昭已經將坊市製打破,現在百姓可以自由販賣,洛陽已經遍地是販夫走卒,有著幾十萬不從事農業的人,李昭想要讓長安也效仿一波。
田豐搖搖頭道:“洛陽的市井小民乃是主動而來,都有一技傍身,這才能活下去。而關中的閑漢都隻知種地,到了長安城內除了力氣活,還能幹什麼?”
田豐顯然是要告訴李昭,長安也容納不了那麼多閑漢的。
李昭有些頭疼,這才是封建社會,我就要解決失業問題了。
李昭開始梳理狀況。
“此問題之症結是什麼?”李昭問向田豐。
田豐想了想,然後道:“無地可種。”
“那就組織他們去開荒不行嗎?”李昭問道。
但敢問李昭就知道自己多嘴一說了,關中已經開發了數百年,好地早就開發出來了,哪裏還有地能開荒,隻剩下一些地力貧瘠之地了,開墾這些地實在是劃不來。
“關中無地,那便向其他地方去。”李昭想起了在幽州時的辦法。
既然本土已經容納不下了,那就到其他地方去。
田豐一下懂了李昭的意思。
“還是像往常一樣,懸以重賞鼓勵關中百姓遷移,朝廷給與免費的農具、耕牛,開墾的土地都為其所有,免稅三年。”李昭拿出了老辦法。
從東北和朝鮮的開發程度來看,這個辦法是有用的,現在這些地方已經全是漢人了,尤其是東北現在是李昭的糧倉之一。
“不願意遷移的就在關中開墾,朝廷也會借以資金、耕牛,隻不過需要償還,還不免稅。”考慮到漢人安土重遷,李昭也不強迫,隻是用對比來引誘敢於拚搏的百姓前去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