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知青來了(1 / 1)

小圈把門給鎖了,自己鑽到幹草垛裏蜷了一夜。小圈非常喜歡幹草發出的那種淡淡的清香味,他習慣於躺在麥秸或者玉米杆的草垛洞裏過夜。天剛剛顯亮的時候,他從草垛堆裏爬出來,去打開家門。這時候莊子還是一片靜謐,太陽還沒有起床,小圈把釕銱兒放下之後轉身就跑沒影了,他怕秦樹保揍他。

秦樹保和張寡婦天亮以後從屋裏出來的時候,小圈不知跑哪去了。秦樹保站在村口迷茫地看著周遭,沒有發現小圈,卻發現通往縣城的大路上開來幾輛大卡車,清一色軍綠色的車身,車頭上安著兩個雪亮的大燈,車鬥上坐滿了人,車還離著老遠,就有嘹亮的歌聲傳過來: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胸前紅花映彩霞,愉快的歌聲滿天飛。歌聲飛到北京去,毛主席聽了心歡喜……汽車揚起的煙塵如晨霧般彌漫,漸漸地向秦橋大隊滾滾而來。

被安排到秦橋大隊的知青,跟去別的鄉村的知青不太一樣,來秦橋大隊的知青,上級領導是這樣的布置的:讓他們和省農墾局派來成立農場的領導及骨幹一起開赴秦橋大隊,知青直接參與農場的建立和建設。也就是說,秦橋大隊馬上就不叫秦橋大隊了,改名字了,叫秦橋國營農場,而知青們將成為農場初始階段的一支重要的支撐力量。這個事在幾年前就透露出風聲了,現在終於付諸實施。其實對於知青下鄉的事,大隊小隊都已經開過會了,大隊作了統一部署,要求有條件的人家騰出空房做好接納知青的工作。大隊部有幾間倉庫,也收拾得利利索索,作為備用房子。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知青會跟著一起來了,農場將會伴隨著知青們到來的腳步聲掛牌成立。

知青下鄉,參加農業生產,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是亙古未有的偉大社會實踐,別說是秦橋大隊的農民,就是鴻儒大員,也沒有見過這樣的新鮮事。所以秦樹保趕緊招呼張寡婦去大隊部,看知青是啥樣子的人。不光是秦樹保,張寡婦二人,許二麻,昌兵等等都聞風而動,顧不上吃飯,往大隊部湧去。小圈也不知道從哪裏竄了出來,擠在人群中,仰著頭看熱鬧。知青們把隨身攜帶的行李一件件往下搬,社員們幫著接,知青個個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那是對眼前的一切事物充滿新奇感的笑容,對未來人生懷有美好憧憬的笑容,他們全都是十七八歲二十來歲的青年!社員們的臉上也都綻開朵朵鮮花,人人都喜氣洋洋,滿心歡喜地歡迎這些從城市來的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城裏人畢竟是城裏人,他們雖然穿得也很普通,但是氣質這一塊確實不是農村人可以比肩的,他們皮膚白皙,衣著幹淨,頭發梳得順且亮,纖細的手指嫩如剝過幾層的蔥莖,指甲修剪得齊齊整整,指甲縫裏麵看不到一點黑色汙垢。按照事先安排,有條件的各戶人家都領到了寄宿的知青,唯有幾個女知青,被帶到大隊部的倉庫,那裏是她們安身之所。

沒有人可以預見到知青們的命運將會如何,秦橋大隊也許是其中某些知青的人生旅途中的路過之地,他們在今後的某個時候會踏上新的旅程,但也許會有人留下來,成為這片土地的永久居民和墾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