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起源與宇宙(1)(1 / 2)

1.藏民族如何理解宇宙的起源?

在佛教傳入前,藏族先民就有許多關於宇宙和人類起源的神話和傳說。

《朗氏家族史》中寫道:“五大(空、風、火、木、土)之精華形成一枚大卵,卵的外殼生成天界的白石崖,卵中的蛋清旋轉變為白螺,卵液產生出六道有情,又凝結成十八分即十八枚卵,其中品者係色如海螺白卵。

“卵生說”在藏區傳播很廣,後來的許多著名學者都記載和接受了這個學說。這個學說的核心是認為宇宙萬物源於“空”。剛開始時,宇宙是無限的一片“空”,後來發生變化,產生了輕而震蕩的“氣”。由震蕩的“氣(風)力”產生了“火”,火為熱性。風與火觸動逐漸產生“風”的塵土,此塵土慢慢增大,並在火的作用下,冷熱不均,變冷的出現濕潤,由濕潤漸生“水”。風、火、水三種元素互相接觸,塵土逐漸下降而凝結為“土”。

藏族關於宇宙的起源說有很多種,如《世界形成歌》中認為世界是一隻巨大的神鳥通過肢體化生的方式創造的。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肢體化生的創世者是神牛(犛牛)或神龜。《滄海變桑田的傳說》則反映了宇宙起源於自身的變化。它認為整個世界起初是一片海洋,由於長期刮風,塵土被吹到海麵,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了大地。另一種說法更為複雜地描述了世界的自然形成過程。最初隻有風,風以光輪的形式旋轉時出現了火,火的熱氣與帶有涼意的風相接觸,產生了露水,露珠上出現了微粒,這些微粒又被風吹落,久而久之堆積成了山(地)。這五種本原物質中又生出了一個發亮的呈犛牛形狀的卵和一個黑色的呈錐形的卵,這些卵慢慢變成了天和海。

2.藏族人認為宇宙的結構是怎樣的?

藏族人最熟悉的宇宙結構說,就是佛經《俱舍論》關於世界結構的說法:認為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山頂上為帝釋天所居,四麵山腰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宿都圍著須彌山轉動。山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層金山外有鐵圍山所圍成的鹹海,鹹海四周有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我們居住的是南贍部洲。這四洲的每一洲旁邊又有兩個小洲,共大小12個洲。這個宇宙結構的學說深入藏族佛教徒心中,在許多藏式壁畫上都能看到。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桑耶寺就是按《俱舍論》中所說的結構建成的。

藏傳佛教時輪派則認為,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以須彌山的中心為圓心,取5萬由旬(1由旬約等於四千丈)為半徑作圓,再取2.5萬由旬做一圓,這兩圓之間的整個環形地區叫“大贍部洲”。它按南、東、西、北分為四個象限,每一象限為一洲,稱為南洲、東洲、北洲和西洲;每個洲再分為西、中、東三區。

《時輪曆精要》一書解釋說,這並不矛盾,“同是一個須彌山,麵對它的形狀和顏色等等有多種不同的看法,這是由於眾生的業果本來就是斑駁陸離極其複雜的。再加上人們又主觀地胡亂加以區別,因而所得的印象、感覺就有千差萬別。這好像稀奇難解,其實正如經中所說,同一條河流裏的物體,我們人類看來是普通的水,餓鬼看來則是膿血,無法飲用,天神看來卻又是甘露美味”。

3.藏族人如何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

有關藏民族祖先生存之地形成的傳說中,最著名的當推“滄海變桑田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這裏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卷起波浪,搏擊著長滿鬆柏、鐵杉和棕櫚的海岸,發出嘩嘩的響聲。森林之上,重山疊翠,雲霧繚繞;森林裏麵長滿各種奇花異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邁著蹣跚的步伐,悠閑地在湖邊飲水;杜鵑、畫眉和百靈鳥,在樹梢上跳來跳去歡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兔子無憂無慮地在嫩綠茂盛的草地上奔跑……這是一幅多麼誘人的和平、安定的圖景呀!

有一天,海裏突然來了頭巨大的五頭毒龍,把森林搗得亂七八糟,又攪起萬丈浪花,摧毀了花草樹木。生活在這裏的飛禽走獸,都預感到災難臨頭了。它們往東邊跳,東邊森林傾倒、草地淹沒;它們又湧到西邊,西邊也是狂濤惡浪,打得誰也喘不過氣來。

正當飛禽走獸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飄來了五朵彩雲,變成五位慧空行母,她們來到了海邊,施展無邊法力,降服了五頭毒龍。

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風平浪靜,生活在這裏的鹿、羚羊、猴、兔、鳥,對仙女頂禮膜拜,感謝她們救命之恩。眾空行想告辭回天庭,怎奈眾生苦苦哀求,要求她們留在此間為眾生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