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地域與族別(1 / 2)

14.藏族人為什麼稱自己為“蕃”?

“藏族”是漢語名稱,藏族的“藏”是“衛藏”(也作“烏斯藏”)一詞縮簡而來。“衛藏”是西藏的地名,“衛”(wei)指拉薩地區,“藏”(gzang)指後藏地區,原來並不代表民族。藏族自稱bodrmu(康藏音)或wod mu(安多音),由於方言土語的差別,bod mu這個詞在康藏方言中發音bod mu(搏牧)、bed mi(白枚)或者pu mi(樸迷),在安多方言中發音wod mu(沃牧)、wod mi(沃迷)、wod ni(溫尼)、wu mi(吳迷)等等。譯成漢語就是“博人”或“沃人”,“博”或“沃”的音譯在漢文曆史文獻中有許多種寫法:如毫(bo)、蕃、番、波、缽(如土波、土缽)、白、普、嵬(嵬名)、古特(唐古特)、兀惕(唐兀惕)、沃(《山海經》西方有沃之國,沃民是處)、威(威名),其中“毫”出現得最早,《說文》段注:“京兆之毫乃秦寧公所伐戎王號成湯者之邑”。“羌戎”是藏族的古代稱呼。《兩漢四裔圖》今前後藏地均標有“羌戎”字樣。

藏族在漢文中古代稱“西羌”或“西戎”,“氐”屬羌。隋稱“附國”(宋以前漢語中無唇齒音f,“附”讀bu),唐稱“吐蕃”,元稱“唐古特”或“唐兀惕”,明清稱“西番”(如理番廳),“藏族”這個名稱出現隻有幾十年的曆史。

“吐蕃”(twis bod)是與“唐古特”(tang Wod)相對的一個名稱,“吐”是藏語“高地”,“唐”是“平原”,“吐蕃”是“高山藏人”,“唐古特”是平原藏人。前者指西藏人,後者指安多藏人。在蒙古語中至今稱西藏人為“台白特”,稱甘青一代的藏人為“唐古特”,漢代羌名“唐犛”顯然是tand wu (平原人)的藏語。

bod的同義詞sbu(布斯),sbu gyel漢語譯作“悉補野”—這個名稱來自“部傑雪山”,因此藏族也稱“雪山民族”。bod或wod原先是部落的名稱。bodkay gdrug(博喀雅舟)是“六犛牛部”。此部落居住在西藏雅礱地區。吐蕃王係就出在這個部落,故稱“蕃王”。藏族的一般習慣上“蕃”隻指“拉薩”,如過去許多甘青地區的藏族學者的傳記中,把去拉薩三大寺求學寫作“去蕃地求學”。口語中,“博巴”指西藏拉薩人,與“康巴”(西康人)和“安多哇”(甘青藏人)相對應。作為國名的“蕃”字,最早出於馬桑王朝。藏史《賢者喜宴》引《大史記》稱,在吐蕃以前藏地曾先後執政的有十個王朝:1.挪金,2.督,3.森布,4.斯拉,5.牧或茅,6.鬼,7.馬桑,8.盧(龍),9.羯吾,10.貢吾。其中第一代“馬桑”九姓做軍事聯盟首領時,其國名稱“博喀雅舟”。“馬桑”和“馬羌”是藏文ma sbyang一詞的方言讀音差別。《藏族古代史》中說“蕃人出於馬桑種”,“馬桑是人種始祖”,漢文殷商甲骨文中就有有關“馬羌”的記載,“馬桑”的時代最晚也在商周之間。

由此可以斷定,“蕃”這個名稱至少也有3000多年的曆史。

15.“西藏”、“藏區”及“西藏和其他藏區”的提法,有什麼不同?

西藏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其管轄的地區,包括拉薩市和日喀則、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裏6個地區,共76個縣,麵積120多萬平方公裏。它的四界是:東為金沙江,南為外喜馬拉雅山,西為喀喇昆侖山和喜馬拉雅山,北為昆侖山和唐古拉山。曆史上這裏習慣於按衛、藏、阿裏和多麥(即今昌都地區)劃分為四大部分。

“藏區”是泛指包括藏、青、甘、川、滇五個省區內的藏族自治地方,即現今西藏自治區,青海省的果洛、玉樹、海西、海北、黃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阿壩、甘孜藏族自治州,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四川涼山州的木裏藏族自治縣和甘肅省的天祝藏族自治縣。還包括五省區內自治州、縣以外地區的一些藏族聚居區和藏族鄉。

“西藏和其他藏區”則是分指我國西藏和西藏以外的藏族地區。

16.國內藏族人口和居住地簡況?

據2007年底有關數據報道,西藏自治區內的藏族人口約為280萬,自治區外藏族州縣的人口約為290萬,國內藏族總人口約為570萬人。

藏族主要聚居於五省區,即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分布麵積230多萬平方公裏,約占全國總麵積的24%,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

17.藏語分幾個方言區?

藏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藏語支,主要分為三大方言區。

衛藏方言:①前藏土語(拉薩市,山南專區);②後藏土語(日喀則專區);③阿裏土語(阿裏專區);④夏爾巴土語(聶拉木縣樟木口岸);⑤巴鬆土語(工布江達縣錯高和雪卡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