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法會與節慶(2)(1 / 3)

這天藏區每個村莊部落的每家每戶需製作一根三米左右的長箭,箭頭拴上三塊彩繪的木板。每塊木板用紅、黃、藍、綠等色繪成一定的圖案,圖案分四層,最上層是日月,日月連著蓮花,中間是獅子、海螺、法器、菱形符號等,最下層是起伏的大海。箭的頂端用羊毛穗子拴上鬆枝。即日清晨,人們騎著馬扛著箭去神山敬獻,插箭處還要“煨桑”、放“風馬”。

95.甘南地區的香浪節可以介紹一下嗎?

香浪節是安多藏區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傳統節日,是一種群眾性遊山活動。香浪節源於上山采薪。“香浪”的藏語意思就是采薪。為夏河拉卜楞寺首創,第四世嘉木樣為保護寺院周圍生態環境,避免亂砍濫伐,規定每年藏曆三、四、五、六、八、九月為進山采薪日期,過了香浪日,一律不準進山砍柴。

過去寺僧每年這個時間進山伐薪,因路途遙遠當日不能返回,遂選擇依山傍水處露宿野營,多則數日。隨著歲月的流逝逐漸演變為廣大農牧民群眾喜愛的傳統節日。農曆六七月間,當高原上鮮花盛開,遍地似錦的時候,農牧民群眾乘草盛花豔、豐收在望的大好時機,身著華麗的藏服,紛紛來到景色宜人處,“安營紮寨”。

草原上各色帳篷星羅棋布,把夏日的草原裝扮得無比絢爛。香浪節時間並無統一規定,短則一周,長達月餘。節日期間人們烹牛宰羊,煮酒熬茶,盡情享用美味可口的係列傳統藏餐。以村為單位歡歌曼舞,舉行賽馬、摔跤、拔河、射箭、對弈等文體活動。人們歡度香浪節,表達著對過去遊牧生活的眷戀和對回歸自然的向往。

香浪節期間的甘南草原,鮮花怒放,萬人歡騰,盛況空前,甘南各地舉辦的香浪節吸引著無數國內外遊客慕名前來觀光遊玩,開展商貿洽談。

96.為何“血祭節”又稱“眾神與凡人共同起舞的節日”?

農曆六月,大地響起豐收的前奏,青海高原隆務河穀沉浸在愉悅神靈,保佑人丁興旺、五穀豐登的氣氛中。那裏的村民用古老而神秘的舞蹈分別祭供地龍王、虛空神靈、軍神。不同的村子不同的形式,但無一例外以自身寶貴的鮮血揮灑祭奠,向神明展示撼人的虔誠。這就是聞名遐邇的隆務地區的“六月法會”,傳續了幾百年的“血祭節”。

“六月法會”是青海省同仁縣隆務河流域藏、土族人民最為盛大的民間傳統宗教節日,也是同仁地區最富民族特色、曆史最為悠久、範圍最廣的民俗活動。它起源於龍圖騰崇拜,至今已延續了四五百年,融宗教、祭祀於一體,充滿了神奇與歡樂,是一種原始文化儀式與慶典活動。

每年農曆六月十七日至二十五日,在隆務鎮、保安鎮、年都乎鄉的村莊中,陸續會舉行各自不同的以民間舞蹈為主的一種大型文藝活動。各種儀式都是由拉哇(法師)主持和安排的,其主要活動有:祭神仙、上口扡、跳神舞、爬龍杆、打神鼓、唱“拉伊”,最後是法師“開山”。

六月法會中最神奇刺激,也是最具特色的是“上口扡”、“上背扡”和“開山”。上口扡是由拉哇將鋼針從年輕人的左右腮幫交叉紮入,而且嘴上插著鋼針還能照常喝酒抽煙!上背扡是拉哇將10~20根鋼針紮在人的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邊敲鼓邊激烈起舞,直到把身上所有的鋼針跳落地為止。奇異的是,上述兩種插扡都不會讓人流血,拔出鋼針後也不會留下傷疤。開山是拉哇用刀劃破自己的頭頂,把鮮血撒向四麵八方。

六月法會的舞蹈大致分為《拉什則》(神舞)、《勒什則》(龍舞)、《莫合則》(軍舞)三大類。其間,保安鎮浪加亞日村穿插上演原始的“生殖崇拜”巫舞,極具地方特色與觀賞性。

97.雪頓節的來曆?

雪頓節作為一種宗教活動起源於17世紀前。夏季是“生靈”生命最旺盛的時期,藏傳佛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為僧徒們規定,夏季必須在寺內修習佛法,不能到戶外活動,以免傷害“生靈”。每到解禁的日子,百姓將酸奶奉送到寺院,表示慰問和祝福。從17世紀中葉開始,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戲團體趕到拉薩演出慰問。從此,雪頓節演變成以哲蚌寺展佛和各地藏戲會演為主要活動內容,集宗教、文化、娛樂於一身的重要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