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飲食與風味(1 / 3)

150.藏族人的飲食觀念是怎樣的?

“把盛裝穿在自己身上,把佳肴留給尊貴的客人”,是藏族人飲食觀的最好寫照。凡是到過藏區的人,第一個印象就是藏族的殷勤好客、以誠待人。

藏族對飲食持節儉與豐盛兼存的觀點。認為凡是烹飪之物,無論是大自然賜予或是人工培育,均消耗了人的勞動,皆來之不易。因此凡是能食之物,都要善於利用,一滴血、一粒米、一葉菜,也要盡量加工為食,否則就是罪過。平日居家要講究節約,不能有絲毫浪費。對於款待親友,則要以豐盛為上,否則就被視為大不敬。藏族人對賓客豐盛的款待,並非崇尚奢侈,而是平日節儉的積蓄。

151.藏族有哪些日常餐具?

木碗,是藏人使用得最多的餐具,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用途廣泛,可供喝茶,吃糌粑,存放食品、香料、佐料等。雜木碗還有防毒的優點。藏人用銀碗盛醇香的青稞酒招待客人,用銀碗盛酒稍等片刻後飲用,銀離子就會殺滅細菌。玉石碗,日喀則仁布縣是玉石碗的故鄉。該地製成的玉石碗,美觀、透明,碗外壁刻有各種花紋,既受人們的歡迎,又是傳統的民族工藝品。土陶器,藏族傳統民間使用的炊具多為土陶器。陶瓷生產在西藏來說是有久遠的曆史的。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陶器,距今有4600多年。酥油桶,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酥油桶分兩種:一種是從奶中提取酥油的桶,叫做“雪董”,這種桶較大,高約1.3米,口徑近0.33米,是牧區經常見到的生產酥油桶;一種是家庭日用的酥油桶,藏語叫“甲董”,這種桶較“雪董”小,高1米左右,直徑約16厘米。有的酥油桶很小,隻有30多厘米高,宜出門時用。做酥油桶的木料,一般用紅樺木或紅鬆,雅魯藏布江中下遊一帶的紅樺本,更是做酥油桶的好材料。

152.藏族人的日常飲食有哪些特點?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氣候寒冷,空氣稀薄,風速大,日照充足。特殊的地理位置,嚴酷的氣候條件,以及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藏族人獨特的飲食習慣。

藏區飲食主要為糌粑、酥油、牛羊肉、奶製品、奶茶、青稞酒等。

青稞是製作糌粑的主要原料。藏族人的主食糌粑,營養豐富,食用價值非常高。

牛羊肉、風幹牛羊肉是高原藏區特有的美食,熱量高,這對於生活在高海拔且寒冷地區的人們來說,有利於抵禦寒冷、增強體質。

酥油是藏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寺院也用它點燈供佛。酥油茶待客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酥油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可潤澤氣色,增加熱量,防止皮膚幹裂。

鮮牛奶以及酸奶、奶渣等奶製品也是藏族群眾不可缺少的食品。

糌粑除了特殊的香味,還特別適應青藏高原的遊牧生活,藏人外出都是將糌粑和酥油揉在一起裝在特製的袋子裏帶在身上,需要食用時隻要有水即可食用,即使沒有水也可以幹吃,既方便又營養豐富,真是味香、質純,且方便。

酥油和糌粑也是最方便的食物,出門時,帶一袋糌粑、一盒酥油、一塊茶,一口鍋,遇到有牛糞、有泉水、背風向陽的地方,隨處可以燒茶進食,這是最典型的、最常見的高原野餐。

153.藏區有哪些奶製品?

奶製品是藏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品之一。奶製品主要有酸奶子、新鮮奶渣子、幹奶渣子、奶酪、奶酪餅(奶渣、酥油、人生果、紅糖、糌粑配製)和幹奶塊等。

154.請介紹一下醇香的酸奶?

酸奶,農區也叫“臥奶”。將鮮奶煮熱,晾至微溫,加引子裝罐,用皮袍或棉被包裹,在恒溫下發酵5~6小時即可食用。釀好的酸奶狀如豆腐腦,潔白細嫩,入口微酸、清涼而略帶酒香,加紅糖、砂糖食用更佳。具有消暑、活血、舒筋、補腎、消食、健胃等功效。

155.酥油是如何提煉出來的?

酥油提煉自犛牛奶中,是藏民族不可缺少的食用油,營養價值很高,是日常攝取熱量的重要來源。提煉酥油的方法是:先將犛牛奶稍加熱,然後倒入酥油桶裏,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提奶汁使油水分離。這樣水上就浮起一層淡黃色的脂肪,冷卻後便是酥油,將它灌進皮口袋儲存,用時再舀出來。

酥油呈黃色或乳黃色,與粗製的黃油相似。酥油含脂肪約80%~90%,含有大量維生素A,每50克酥油約可供給熱能400多卡、維生素A200國際單位。

酥油是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食品,它不僅使糌粑和酥油茶更加芳香,而且也是點燃西藏幾千座寺院中供燈的主要燃料。主要用於做酥油花、點燈,也用於熬製酥油茶、做糌粑、炸“卡賽”和果子,同時還是一種滋補藥。

156.怎麼揉拌酥油糌粑?

有句俗話說,“藏族人會在碗裏麵揉麵”,說的就是藏族揉拌糌粑的特殊現象。

糌粑是將酥油和用青稞炒熟後磨成的炒麵,在一隻碗裏麵用手指攪拌而成。

酥油糌粑的做法是先將酥油放置碗內,倒入茶水溶解,喝掉多餘茶水,然後加入糌粑和少量奶渣、砂糖,左手托碗,用右手無名指慢慢攪動糌粑揉拌。這時候,如果水少了,可以添加一點茶,如果水多了,可以加點糌粑。然後用四指抓捏,直到攪拌均勻,可以捏成團,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