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為什麼湯東傑布又被稱為“鐵橋活佛”?
湯東傑布,藏族著名建築師。
公元15世紀初葉,湯東傑布於遊說謁佛途中,耳聞目睹並親身感受到烏斯藏地域遼闊,山高水險,交通卻極不發達。給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不便。有鑒於這些,他不畏辛勞,跋山涉水,奔波於今西藏東部地區等地,廣泛地向百姓講明搭橋的意圖,贏得了許多人依賴和支持。他們采集了大量鐵礦石,請鐵匠加以冶煉。消息感動了宗本以及政府官員。在他們的幫助下,籌集了大量的錢糧,派出建橋工匠、民工,終於在1430年首建成曲水鐵索橋。
以後,湯東傑布為了募集更多的資金修橋造船補路,邀請了山南瓊結縣白納家的7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共同組成了歌舞演唱隊。智慧過人、能歌善舞的湯東傑布把演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專用資金,而且積極組織、調集了設計師和冶煉工匠以及大量民工,因地製宜,連年施工。在他一生中,共建築了58座鐵索橋。當然,這些鐵索橋遠非能與今之相比,其結構是把鐵索淩空懸吊在大河兩端,上鋪木板,構成簡單的橋麵,其載重量也不大,一次僅可通行兩人。傳說湯東傑布一生還修建了60座木橋和118條渡江船,基於湯東傑布對社會的巨大貢獻,人們親切地讚譽他為“鐵橋活佛”。
256.西藏民居在形式上有什麼特色?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采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梁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麵基本為平頂,並用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黏土鋪麵,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幹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曆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
藏族民居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成為各具特色、各有優點的民居。如藏南穀地的碉房、藏北牧區的帳房、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質建築等都各有特色。
帳房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257.藏族建築藝術有什麼特色?
藏民族居住在雪域高原,氣候寒泠、幹燥、風沙大。為了保暖避風沙,住宅選址一般選擇在背風向陽處,門窗大都開向東南,樓房的西北麵和底層不開窗,以避西北風。屋基一般選擇在離耕地較近但不占熟地,靠近水源,溫暖向陽,不易遭洪水災害之地。以獨戶分級形式毗連住宅群建造。
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利用雪域高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土、木、石料建造經濟、堅固、實用、美觀的住宅。有些地方采取砌石牆,有些采取濕泥築牆,有些則采用石、泥、木三者兼用,即下石、中泥、上木合理搭配
西藏的建築藝術經過千年的實踐積累,已發展出一條符合藏區自然環境和生活實際且外形美觀的建築技巧,在設計規劃、平麵布局、麵積大小、結構混合、立體造型、層數高低等方麵,已形成一套係統完整的建築體係,並世代相傳。
興建住宅一般要經過占卜選址擇日。決定地基和方向後不用圖紙,根據建築麵積、層數與工匠(指木匠、砌石牆或築泥牆師)商議用材和具體施工事宜。工匠根據傳統標準已有“腹稿”。在具體施工時,工匠或建築人員共同遵照習慣的度量標準模式作為準則進行施工。盡管這些度量標準很原始,且不精確,但修建出來的房屋則達到相當牢固、完整和美觀實用的完美水準。
度量計算單位長度一般用人的兩臂平展左右兩端距離,肘關節至中指間距,拇指與中指間距三種作為度量計兩單位。比較精確的量具有木工的三角尺。
建築麵積用柱頭來表示。柱與柱之間一般為8米長,通常有9柱、12柱、16柱、20柱、25柱、30柱、36柱、42柱、48柱、56柱、66柱、72柱和80柱等幾種俗定成規的麵積計算單位。這裏的“柱”是指以基層所立柱子為計。
結構有牆承重和柱梁承重兩種。牆承重結構將梁和櫞子的兩端都擱在牆上,全房荷載重量完全由外牆體負擔,室中不用柱子;柱承重結構是外泥牆或石牆起整座房屋的維護和穩定作用,其室內層層以木柱頭上加兩根以上橫梁,層層上下柱梁相對,形成柱承重的網狀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