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法放銀行,隻能把它消費掉。
所以一般“消費券”都是有附加條件的,或者限定必須和現金一起使,或者
限定使用期限。反正是變著法兒地讓你在短時間內把它用了,不能在手裏擱著。
但無論你怎麼得瑟,就算你機關算盡,其實“消費券”的本質和“現金”依
然沒有什麼區別。
首先,即便你是和現金綁在一起使,老百姓依然會將與“消費券”等額的,
自己腰包裏的現金存進銀行裏。
這就等於把錢從左兜裏掏出來又塞進了右兜,並沒有激發出多少“額外的”
消費。
而且,“限定使用期限”這招其實用處也不大。
雖說期限內的消費會有一個明顯的提升,甚至有可能形成一個短暫的熱潮,
但是期限過後,這種消費熱潮往往會立馬冷卻,反而會影響商業的正常節奏,商
家並不一定買賬。
在消費券的使用問題上,全世界最有發言權的國家,恐怕就屬我們的近鄰日
本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泡沫經濟膨脹時,日本人是全世界最敢造錢,也最能
造錢的。
那時候的日本人那叫一個狂!經濟號稱一萬年看長,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似乎指日可待。
隨著股市飆升,日元日益堅挺,日本人成了全球最大的買家,滿世界地血
拚。無論是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好萊塢老牌製片公司,還是夏威夷的大小旅館、
高爾夫球場,日本人瘋狂購物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風光一時無人能敵。
記得那時候成龍到日本,掙了大把的銀子,本想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沒想
到碰了一個軟釘子,讓人家婉言謝絕了--日本人稱他們的國家沒有需要救濟的
窮人,不需要捐贈!令成龍咂舌不已。
可這泡沫經濟一破裂,一度風光無限,視金錢如糞土的日本人就似乎在一夜
之間都變成了小氣鬼,個個捂緊了錢包,再也不願多花一分錢。
一直到今天,盡管距泡沫經濟破裂已經有二十多年,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強
國的日本,還需要通過出口來拉動經濟,再也看不見內需發威的跡象。
為了提振經濟,刺激內需,這二十年來,日本政府可謂絞盡了腦汁,真是殫
精竭慮、機關算盡。
而“消費券”這招,當然也成了日本政府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之一,實在沒
轍的時候也會時不常地拿出來招呼一把。
消費券,在日本叫做“地域振興券”,就是由各地方政府出麵印發大量的購
物券給當地居民使用,中央政府負責為這些購物券埋單。
由於規定了一係列的使用和兌現(兌換現金)規則,手續甚為麻煩,許多商
家並不歡迎這種“振興券”;再加上居民們在使用“振興券”的時候,總會把相
同金額的現金存入銀行,使“地域振興券”對日本經濟的提振作用極為有限,堪
稱“勞民傷財”,總是遭到經濟界和各路媒體的詬病。
有意思的是,明知效果不彰,甚至於會挨罵、挨板磚,但是每到經濟進入死
胡同的時候,日本政府還是會使出“地域振興券”或其他類似的招,頗有一番“衣
帶漸寬終不悔”的勁頭。
這真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
估計對日本政府而言,“好歹幹點兒什麼”要比“束手無策”強,起碼是個
政治姿態,證明我沒“白待著”。就算挨磚砸,板磚也能比“什麼都不幹”少點兒。
總之,經濟危機時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會對“金錢”本身產生興趣,對“金錢”
的追求超過了對“物質享受”的追求。
這種現象源於人們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的一種發自內心的強烈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