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是沒有曆史觀念的民族,佛教是一個“無方分(空間)無時分(時間)”的宗教。-------瀏覽器上打上-Ζ看最新更新故佛教的曆史在印度就沒有可靠的記載。去年(1927)的夏間,我在上海美國學校的中國學暑期講習會內講演了四次《中國禪宗小史》。聽講的有兩位印度人,他們聽我講“慧能死於西曆713年,……道一死於788年,……百丈懷海死於814年,……丹霞天然死於824年,……”覺得十分奇怪。他們後來到我家裏閑談,說起此事,認為中國民族特別富於曆史觀念的表現。他們說:“怎麼連佛教和尚的生死年代都記的這樣清楚詳細!”
關於禪學在古代的傳授,史料很殘缺;我們沒有法子,隻能在中國舊譯的禪法書及其序跋裏麵鉤出一點比較可信的材料,使人知道古代佛教徒的傳說裏的禪法傳授史是個什麼樣子。
古代翻譯的禪法諸書,舉其重要的,約有下列各種:
(1)《道地經》一卷(縮刷《藏經》暑六)
“天竺須賴孥國三藏僧伽羅叉,漢言眾護,造。”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約西曆148—170)譯。凡七章。
(2)《大安般守意經》一卷(宿五)
安世高譯。舊錄作一卷。今縮《藏》所收乃是康僧會與陳慧注本,注文與經文混合,故分二卷。
(3)《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宿八)
(4)《禪行法想經》一卷(宿八)
以上均安世高譯。安世高還有《大小十二門經》各一卷,也是禪書,今不存。
(5)《小道地經》一卷(暑六)
後漢支曜(約185年)譯。
(6)《禪要經》一卷(暑六)
在後漢錄,譯人不詳。
(7)《修行道地經》七卷(暑六)
眾護(僧伽羅叉)造,西晉三藏竺法護譯。跋作六卷二十七品,今本有七卷三十章,而且隻有二十九章。南條文雄說,末三品依《法華經》。大概此三品是後來加入的。序題“《瑜迦遮複彌經》,晉名《修行道地》”。跋言太康五年(284)二月二十三日譯成。
(8)《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暑六)
僧伽羅刹造。姚秦鳩摩羅什(402—412)譯。
(9)《禪法要解經》二卷(暑六)
(10)《思惟略要法》一卷(暑六)
(11)《菩薩訶色欲法》一卷(暑六)
以上都是鳩摩羅什譯的。
(12)《禪秘要法經》,三卷(宿五)
鳩摩羅什譯。首行有“後秦弘始年……譯”字樣。。
此書乃眾家所造。《高僧傳》七,《僧敏傳》雲:“《禪法要》三卷,始是鳩摩羅陀所製,末是馬鳴所說,中間是外國諸聖共造。”僧格序文中說的更詳細:
……尋蒙(鳩摩羅什法師)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鳩摩羅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密,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疑是“脅比丘”之誤),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癡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
(序文見僧祐《出三藏記》九)
(13)《修行方便禪經》四卷(即所謂《達磨多羅禪經》)(藏八)
達摩多羅與佛大先造。東晉佛陀跋陀羅在廬山(約410年)譯,慧遠作序。序尾有一行雲:“《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
(14)《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暑六)
“佛陀蜜多撰,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424—440年)譯。”
(15)《治禪病秘要法》二卷(宿五)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跋言孝建二年(455)譯成。
以上譯出的禪法書,是依時代的先後排列的。我們可以作一表如下:
第二世紀的晚年
安世高譯《道地經》、《大安般經》等。
第三世紀的晚年
284年,竺法護在敦煌譯《修行道地經》的全文。
第五世紀的初期
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各種禪經。(約在404年)
佛馱跋陀羅在廬山譯《達摩多羅禪經》。(約在410年)
曇摩蜜多在建業譯《五門禪經》。(約在450年)
這表上可以看出印度禪法逐漸輸入中國的曆史。安世高等譯的書,都很簡略,不很容易懂得。故《道地經》有道安等的章句,而《安般經》有道安的注及陳慧等的注本。法護譯的是僧伽羅叉的全文,但其書遠在敦煌,又不久即遭大亂,似乎不很流通。故五世紀初年慧遠作《禪經》序雲:
每慨大教東流,禪數尤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頃鳩摩耆婆(即鳩摩羅什,kumarajiva)宣馬鳴所述,乃有此業。雖其道未融,蓋是為山於一簀。……
故其時僧叡序羅什所出《禪經》雲:
此士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門》,《大小安般》,雖是其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學者之戒,蓋闕如也。……
以此推知禪法之推行是5世紀以後的事。5世紀初期,北有羅什,南有慧遠,其所出諸書又都是提要鉤元的書,故印度的禪法遂稍稍流行於中國。
據近代學者的考證,釋迦牟尼大概生於紀元前6世紀(約560年),死於前5世紀(約480年)。故鳩摩羅什時代上距釋迦不過八九百年,可算是“去古未遠”。這八九百年中的傳說之中,含有一些史料,其可信之程度總稍勝於後世的種種傳法說。故我們研究印度禪學的傳授,應該先研究這些較古的史料。
佛教禪法的來源很古,《奧義書》(Upanishads)中已有禪定之法,其名為“瑜伽”(Yoga)(看忽滑穀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39—52頁);此種書在佛教產生時已成為很有勢力的經典,故佛教不免受他的影響。數論一派(Sankhya,印度六家哲學之一)也注重“瑜伽。”稍後起之瑜伽一派(六家之一),更把禪定作為主要的修行法門,故其學派即稱瑜伽(看忽滑穀快天同書上,66—84頁)。
佛教之禪法也名為“瑜伽”,習禪者名為“瑜伽遮羅”,禪法名為“瑜伽遮羅布迷”,即是“瑜伽師地”,譯言“修行道地”。故法護譯的僧伽羅叉的《修行道地經》序題:
《瑜伽遮複彌經》,晉名修行道地。
故廬山譯出的《達摩多羅禪經》序末說:
《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
僧祐記錄此經,也說:
《禪經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
一名《不淨觀經》,凡有十七品。
可見僧伽羅叉的書,和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合作的書,都叫做《瑜伽遮羅布迷》(Yogā chārabhūmi)都可譯作《瑜伽師地論》。(《高僧傳》二,《佛陀跋陀羅傳》,他譯有《修行方便論》,本不稱“經”也)。
南條文雄的“明藏目錄”於《道地經》下注原名為Margabhumi,又於《修行道地經》下注原名為karyamārgabhomi,又於《達摩多羅禪經》下注原名為Dharmatara Dhyana—sutā,這都是出於臆測的,全沒有根據。
這個書名關係不小。我們因此可以知道這時期的禪法上承《奧義書》,中間與外學勝論派及瑜伽派相關,下接唯識宗的瑜伽師地。
漢晉時代譯的許多禪法書之中,從不提及無著(Asanga)弟兄之名。大概無著弟兄的時代很晚,其年代約在第4或第5世紀。Péri說他們的年代在280至360年之間,似乎還過早(參考Eliot,Hinduism and Bnddnism,Vo1.Ⅱ.P.65)。他們不過是“瑜伽遮羅”的後起之秀。試取無著的《瑜伽師地論》(玄獎譯本)與法護、羅什、佛陀跋陀羅諸人譯的各種《瑜伽師地論》相比較,便可知道他們的內容大致相同,演變的線索也很明顯。不過無著所造更多煩瑣的分析,遂成為唯識的煩瑣哲學。更進一步,便成了下流的密宗了。
在中國方麵,賴有中國古代思想的抵抗力,這種煩瑣的分析同中國人的頭腦不能相容。中國的文字也不配玩這種分析牛毛的把戲,故5世紀以下的禪學趨勢便是越變越簡單,直到嗬佛罵祖而後止!中間雖有玄奘、窺基的大賣氣力,而中國思想終走不上唯識的煩瑣哲學上去;雖有不空、金剛智同許多帝後的提倡,而中國居然不曾墮落成為真言宗與喇嘛教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