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禪學古史考(3 / 3)

舊來傳說往往把釋迦的年代提早二三百年。故凡用“佛滅度後若幹年”計算的年代,都隻是存一個大概而已,都不能作為正確的計算。僧祐記薩婆多部的師資,羅叉在第二十九。他又引齊公寺的本子,羅叉(眾護)在第二十六。僧伽羅叉行化於罽賓即kashmir,亦譯罽貳,在當時為薩婆多部的中心。大概僧伽羅叉是“有部”的大師。

僧伽羅叉雖在“有部”,卻是一個折中派的學者。他的《僧伽羅刹集經》便是采集各家造成的。他的《修行道地經》也是采集各家的書造成的。《高僧傳》一,《安世高傳》說:

初外國三藏眾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道地經》。

《修行道地經序》雲:

眾護“總眾經之大較,建易進入徑路。”

《修行道地經》第二品有偈雲:

從若幹經采明要,立不老死甘露言。

我們在上文說過,“瑜伽遮羅”(禪法)本是印度各宗派所同有,本不是佛教所獨創。佛教各宗派之中,也各有他們的“修行道地”。僧伽羅叉采取各經的《禪法要義》,編為二十七章,其書明顯扼要,故成為禪學的名著,不但風行西域,且能風行中國。

不但羅叉的《道地經》采集各家的,廬山所出的《禪經》也就是幾家合成的。鳩摩羅什在關中譯的《禪經》也是采集諸家合成一書的。僧叡序羅什所譯《禪經》雲:

……尋蒙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鳩摩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脅)比丘、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癡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菩薩習禪法中,後更依《持世經》,益《十二因緣》一卷。《要解》一卷,別時撰出。……(《出三藏記九》)

羅什采自羅叉最多,而羅叉本書自說“從若幹經采明要”。這可見這些書的折中性質了。

僧叡所記的《禪法》作者,與廬山《禪經》序首所記稍有不同。同者三人:

僧波崛 婆須密 僧伽羅叉

廬山《禪經》所無者四人:

鳩摩羅陀 馬鳴 僧伽斯那 脅比丘

《廬山經》序又有最早的三人:

大迦葉 阿難 末田地

除了僧伽斯那無可考外,其除九人都見於《付法藏因緣傳》及僧祐所記兩種薩婆多部世係之中,列表如下:

(1)僧祐記薩婆多部

大迦葉第一

阿難第二

末田地第三

優波崛第五

婆須密第八

脅長老第十

馬鳴第十一

鳩摩羅馱第十二

僧伽羅叉第廿九

(2)齊公寺本薩婆多部

阿難第一

末田地第二

優婆崛第四

婆須密第六

勒(脅)比丘第八

馬鳴第九

鳩摩羅大第廿五

眾護第廿六

(3)付法藏傳

大迦葉(1)

阿難(2)

末田地(旁出)

優婆麴多(4)

(無)

脅比丘(9)

馬鳴(11)

鳩摩羅陀(13)

(無)

大迦葉本是外道,後歸佛教。阿難是佛的忠實信徒。據《阿育王傳》四,末田地是阿難弟子,後來在罽賓傳教。這幾個人大概多是前5世紀上半的人。

優婆崛是佛去世百年後的人,其年代當紀元前4世紀。《阿育王傳》說他與阿育王同時。阿育王的年代,經近世學者考定,他即位約當紀元前273年,死時約當前232年。優婆崛似乎在他之前。

慧遠序《禪經》雲:

……如來泥洹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此三應真鹹乘至願,冥契於昔。……其後有優波崛弱而超悟,智絕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自茲已來,感於事變,懷其舊典者,五部之學並有其人,鹹健大法將頹,理深其慨,遂各述讚《禪經》,以隆盛業。……

慧觀序中與此略同,也說五部之分起於優婆崛。僧祐記薩婆多部《十誦律》六十一卷的緣起雲:

……昔大迦葉具持法藏,次傳阿難,至於第五師優波崛,本有八十誦。優波崛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為十誦。……自茲以下,師資相傳五十餘人。……(出三藏記三)

五部即

(1)薩婆多部(Sarvātivāda),律為《十誦律》。

(2)曇無德部(Dharrmagupta),律名《四分律》。

(3)彌沙塞部(Mahisāsaka),律名《五分律》。

(4)迦葉毗部(kāsyapiya),律與《五分律》同。

(5)婆粗富羅部(Vatsiputriya),即犢子部,其律即《摩訶僧祗律》。

優婆崛雖是《十誦律》的創始人,他又是一個大禪師。諸書說他“坐禪第一”;又記他感化淫女婆須達,用的理論即是後世所謂“不淨觀”。《付法藏傳》三記他少時,商那和修教他“係念”之法,

若起惡心,當下黑石,設生善念,下白石子。……漸漸修習,白黑正等。至滿七日,心轉純淨,黑石都盡,唯有白者。

這也是禪法的方便法門。

婆須蜜,亦作筏蘇蜜咀羅(Vasumitra),譯言世友,或作天友。據《俱舍光論》,他是佛死後300年時人,著有《眾事分阿毗曇》。又《異部宗輪論》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輪論述記》稱他是佛滅度後400許年時人,大概另是一人。《出三藏記集》十收有《婆須蜜集序》,卻說婆須蜜是佛的及門弟子,佛死後他教化周妒國,槃奈國。此說似不可信。婆須蜜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薩婆部大師世友大概是紀元前二三世紀的人。

脅比丘,梵言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脅不至席,故有此名。

據鳩摩羅什譯出的《馬鳴菩薩傳》(《藏》九),脅比丘是馬鳴之師;僧祐所記薩婆多部兩種傳授表,也都說馬鳴直承脅比丘。《付法藏傳》則說脅比丘傳富那奢,富那奢傳馬鳴。

馬鳴是佛滅度後500年時人,當西曆第1世紀。他先是外道沙門,後歸佛教。他有文學天才,為大乘佛教的大詩人。

鳩摩羅陀,亦作鳩摩羅邏多,譯言童首,亦言童受。僧叡序《成實論》雲:

《成實論》者,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訶梨跋摩之所造也。

玄暢作《訶梨跋摩傳》(《出三藏記》十一),說與此同。訶梨跋摩既是佛死後890年時人,則羅陀是4世紀人,或生於3世紀,而死於4世紀。

我們現在可以把古代傳說裏的禪學傳授者,列為一個總表如下:

大伽葉 西曆

阿難 ……前5世紀

末田地

優婆崛……前4世紀

婆須蜜……前2、3世紀

脅比丘……紀元前後

馬鳴……1世紀

僧伽羅叉……2世紀

鳩摩羅陀……3、4世紀

達摩多羅 富若蜜多羅 ……4世紀

婆陀羅 富若羅

佛陀跋羅陀(死於429年)

佛大先……4世紀末尚存 智嚴

沮渠京聲(死於455年以後)

十七年七月

您的留言哪怕隻是一個(*^__^*),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