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不隻是懷念。
曾經看過一段話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的確,越長大越孤單,生命周而複始,來來往往的過客不少,能夠留在心裏的卻沒剩下幾個。人到中年,大多數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人去麵對難關。開心了無人分享,難受了也無人陪伴。
天底下最讓人難受的事情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我們看似無堅不摧,看似可以獨自解決所有事情。唯獨生老病死,我們措手不及,時常在夜半三更無人時獨自流淚和心酸。
有一段話說:“願你三冬暖,願你春不寒,願你天黑有燈,下雨有傘,願你一路上,有良人相伴。願你所有快樂,無需假裝。願你此生盡興,赤誠善良。願時光能緩,願故人不散。”
所謂的願望,有時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圖個心理安慰罷了。人活在塵世,大抵是要幾經磨難,圓滿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惡,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從此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福來心至,獨來獨往,皆是逍遙。
“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清明因此得名。與其他節氣不同,清明不僅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還是國家的法定假日。因此,清明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也有歡樂賞春的喜慶氣氛。關於清明,有人說:“清明,讀懂兩首詩足矣。”
南宋詩人吳惟信筆下《蘇堤清明即事》寫到:“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唐代詩人杜牧傳世佳作不勝枚舉,但這一首《清明》,堪稱千古佳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前一首表達了遊賞在春天,對生命的禮讚,後一首表達了祭祖在故鄉,對死亡的祭奠。死並非生的對立麵,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續。生死的距離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麼遠。而清明,將這個距離拉近了。
人生,一別兩寬,相遇即是緣分。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清明時節雨紛紛,那些可愛的人們,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程錦瑟再次進入墓園拜祭故人。
任誰也想不到,一個柔弱的女生,卻幾十年來都在與死人打交道。
程錦瑟當然也是對這樣的一個曆程,從最開始的無知、害怕、擔憂到現在的勇敢、果斷和應對自如。
成長絕非易事,誰都是這樣經曆過一個漫長的蛻變曆程。
在她看來,無論是誰,這一切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墓園裏靜悄悄的,這裏埋藏著太多熟悉的人和事物,說也說不清了,但是他依舊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他們的音容,笑貌以及過往的事跡曆曆在目,對於程錦瑟而言,這一切都沒有遠去,愛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