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秦從失利中緩過來,正在磨刀霍霍之時,齊相也在原先燕國的土地上燒起了“新官上任三把火”。
此時,阿盛率領的東路北伐軍已經直抵燕都薊城之下。不過,麵對著堅城,齊軍並沒有展開任何行動,隻是在周邊紮營,控製了進出的要道,簡直比當年樂毅圍即墨還要寬鬆。百姓同樣可以出來砍柴通行,齊軍是秋毫無犯,仿佛就是當地的駐軍一般。
在這種情形之下,很多百姓直接選擇出城避難或者幹脆投齊,逼得秦國守將不得不將城門緊閉,然後躺平待援。此時,田榮部殺降一事的惡果體現了出來,困守城中的秦軍不敢貿然投降,齊相也不敢再輕易往城中派出使者,雙方就這樣展開了靜坐戰。
不過,阿盛等人明白,此時是勝局已定。尤其是當陳餘在趙地搞出那麼大動靜之後,薊城中秦軍唯一的指望——關中援兵,根本不可能再越過趙軍來場千裏馳援。而哪怕秦軍真的打穿了趙境,西路北伐軍也已占據了易水一線,可以據河阻敵,給東路軍爭取時間。
此時秦國在燕地的殘餘力量都被困在了這一個孤城之中,而齊軍這邊早已派田震、盧綰等人率領機動部隊去占領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走廊等重鎮,其餘地方也幾乎做到了傳檄而定。
於是齊相的工作重點,也早早地從軍事謀劃轉到了當地治理上。一方麵,他擺出求賢姿態,對於前來投靠的燕國賢才和舊貴族是來者不拒,而且往往在一番交談之後授予對方縣尉或縣丞之類的官職。於是,燕地的遺老遺少們紛紛來投,生怕來晚了就撈不到好位置。
不過,對於更為關鍵的縣令,以及戰略要地的人事任命,齊相還是交給了齊國的官員或者直接提拔稽下學子。而在具體的施政綱領上,阿盛也是忍住了直接抄劉邦“約法三章”的衝動,而是先派人去各地方考察。
這一天,從督亢地區考察回來的叔孫通就和齊相就治理措施上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缺編居然如此嚴重?這可是秦王心心念念的督亢啊!”
看到叔孫通遞交上來的考察報告,阿盛是十分驚愕。督亢號稱是燕國的膏腴之地,此處水利發達,糧食收成很高,曾令秦王垂涎三尺。而荊軻前去刺秦王時,也是以督亢地圖為餌,來了一出圖窮匕首見。
阿盛更是知道此地的另外一個重要意義——現代的雄安新區之所在。所以,他才格外重視這片風水寶地,於是派出了稽下學子中的佼佼者叔孫通去考察,力圖也在這裏施展一個“千年大計”!
可是,叔孫通的考察報告卻顯示,在這個如此重要的地方,秦吏的編製居然還缺了四成?這讓從考編卷的飛起的時代穿越而來的阿盛如何能理解!
軍師酈食其則在一旁解釋道:“其實,這裏已經相對不錯了。在酈生遊說過的一些地方,秦吏的缺編甚至超過了一半!所以那些官員知道自己根本掌握不了地方,這才火速歸降!”
阿盛並不知道根據裏耶秦簡的記載,湖南的遷陵縣有著103人的編製,卻長期缺編49人!但他知道秦末時很多地方官想著帶頭造反,然後就被劉備、項梁等本土勢力幹掉了,可見他們確實缺乏基層的掌控力,隻好轉換陣營,但已經得罪了當地的實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