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良下達將令之後,部將葛嬰便率領一隊人,疏散起了從北方絡繹趕來的百姓。

“傳下去,秦將李信要來了!我軍準備在前方迎敵,請鄉親們聽從指引,跟隨我們繞小道閃避!”

葛嬰的手下,都是附近的符離人,因此熟悉周圍的地形,也與逃難的百姓們幾乎沒有口音上的障礙。而百姓們聽聞“大魔王”李信要追來的消息後,在慌亂之中也隻得按照他們的引導,紛紛繞行小道躲避了起來。河畔不久就出現了一片空地。

在葛嬰部之後,陳郢人武臣立馬率領甲士列陣。而張良其餘的部將也紛紛跑到了自己的陣地上,進行著迎敵準備。

坦白來說,由於要協調百姓,再加上士卒們缺乏作戰經驗,這支倉促組建的韓軍行動起來還是很緩慢的。不過因為李信要繞過陳郢廢墟而追擊,路途較遠,又被早早發現,韓軍還是在秦軍抵達之前完成了部署。

而當李信軍抵達戰場時,隔河指揮的張良還是吃了一驚——雖然這一仗自己蓄謀已久,可謂是經過了千算萬算,卻還是沒有料到李信進軍的速度會如此之快!他不禁為武臣部的命運而擔憂起來。

但好在,李信並沒有第一時間投入進攻,而是率部列起了軍陣。張良這才鬆了一口氣。

秦軍這邊。

李信雖然盡可能地飛速進軍,以更早與敵軍接戰,但當他看到對麵再一次擺起了背水陣之時,瞬間又警惕了起來。

與倚老賣老的蒙武不同,李信除了骨子裏的勇猛之外,還特別注重在戰場上學習,——因此他吸取了王離軍和蒙武軍進攻背水陣而失利的教訓,沒有直接派出青銅劍士上前搶攻,而是按照秦軍的一貫戰法,開始了“強弩在前,鈹戈在後”的布置。

而這一折騰,恰恰彌補了張良計劃中的時間誤差。

眼見天色已經不早,李信卻依然很有自信:他有把握能在一個時辰內打垮淮水北岸的敵軍!不出意外的話,還能在太陽落山前紮下營寨,方便後續的持續追擊。

可是,當他催動弩陣上前攻擊,卻突然發現情況不對!

對方的弩陣,射程也太長了吧?

雖然所謂“天下勁弩皆從韓出”,他也做好了在射程上吃點虧的心理準備。可對麵的韓弩卻朝天拋射起來,使得射程又增大了不少!己方的弩兵,要冒著箭雨走上百步,才能有開火的機會!

而己方零星進入射程的弩兵所發射的箭矢,對於對方前排的大盾甲士,幾乎也沒有多少殺傷力。兩軍對射起來,傷亡比上韓軍是牢牢占據了上風。

不過李信還是察覺到了張良軍的弱點,心裏暗自盤算道:“對方如此浪射,必然不能持久...事已至此,就隻能犧牲打頭陣的弩兵了!”

於是乎,他索性把弩陣當成是消耗敵軍遠程火力的炮灰,就這麼繼續等待著。

終於,韓軍弩陣的火力在秦軍先鋒崩潰之前,先弱了下去。李信見狀急忙指揮長鈹兵方陣上前,準備與韓軍進行肉搏。而青銅劍士們,也早已準備就緒,隻待對方的軍陣出現破綻,便要進行突擊。

“韓弩確實厲害,不過現在射得差不多了吧?就讓我大秦銳士來結束這場戰鬥吧!”李信此時,還是覺得優勢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