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漢元年。
陰陽家賊首東皇太一死,漢皇張良於東海得到神啟,眾臣為其加號淩虛天尊。
逆賊伏誅、天下大定,皇帝大赦天下,改元宣政,以明年為宣政元年。
宣政二年。
經過數年休生養息,大漢國力恢複,由秦王兼兵馬大元帥白起領軍,總兵力六十萬,分兵三路伐匈奴。
經營河套多年,張良製定出一套“敵進我退,敵退我打”的戰術,攻守結合,使胡人疲於奔命。
宣政三年。
大破匈奴,白起率虎豹騎日行千裏,追斬單於冒頓,攣鞮氏等王族世族也盡皆被誅。
匈奴殘部被迫向西遷徙,自此漠南漠北皆無王庭。
宣政四年。
休整一年,白起再率三十萬漢軍出玉門關。
攻伐西域,誅其世族,盡滅三十六國,拓地數千裏。
宣政五年。
白起率軍二十萬出幽燕,平滅鮮卑、扶餘,肅慎諸部。
宣政六年。
白起登上青藏高原,收服發羌、唐旌,徙中原之民十萬安居。
宣政七年。
白起南征滇國、哀牢,大破之,設郡置縣,更名雲南。
皇帝張良悅之,為其加九錫,序班諸王上,一人之下。
外患盡除,皇帝再改元天啟,大赦天下。
天啟二年。
大漢疆域達到極盛,東起太平洋,南抵南海,西至中亞,北包貝加爾湖。
昭昭有漢,天俾萬邦,四夷賓服,萬國來朝。
然而在位十一年、締造盛世的大漢開國皇帝張良,卻在這一年宣布傳位。
皇太子受禪即位,改元紹聖,尊張良為太上皇帝,居皇極宮。
十二月,張良最後以皇帝名義下詔——
封新帝之母、貴妃公孫麗為明敬皇後,皇貴妃焱妃為明元皇後,貴妃蕭芷為明懿皇後。
三後並立,天下驚歎。
紹聖元年。
京城長安,某暗室。
熊心一來就開門見山:“夫人已經準備好,不知您作何想法?可別事到臨頭,做了那縮頭烏龜!”
男子隱於暗處,麵容在黑暗中看不真切。
“太上皇繼位日久,逐年昏聵,如今居然立了三個皇後,可見早不如以往英明神武了。到時我們聯手舉事,大業必可成!”
“好,夫人打聽到數月後皇家要去上林苑圍獵,到時我們就在那裏起兵……”
……
皇宮。
拜見了已成為皇貴太妃的母親驚鯢,張賜回到住處。
就藩多年,除了每年一度的朝覲,諸王都不準擅自進京。
如今是新帝繼位以來的第一次秋狩,太上皇也會參加,諸王才得以破例回京。
一想到皇座上的那個人,張賜心裏便騰起一股怒氣。
“張天明……那傻小子也配!”
“魏王,那邊有消息了,說是此次行動,需要你的配合。”
張賜收斂神色,淡淡道:“知道了,孤到時會放開一個口子,讓人進來。但他們也要執行孤的要求——弑帝!”
……
夜。
皇極宮。
張良將美人抵在牆壁,挑起對方精致的玉容:“叫什麼名字?”
美人怯怯應道:“戚薑。”
很熟悉的名字,張良眼珠一轉:“朕掐指一算,你會為朕生個兒子~”
美人羞羞答答:“求陛下垂憐~”
張良笑著將人打橫抱起,進入殿中。
春潮帶雨。
一次三發,美人疲累睡去,張良仍不盡興。
走出門外,隻著一件單衣在宮中行走。
廊下燈影綽綽,照亮他仍舊年輕的俊臉。夜風入懷,吹起衣衫,露出那精壯結實的胸膛。
“你很喜歡不穿衣服出門?”
聲音冰冷,一白發寬袍,氣質冷冽的中年男子出現在廊下。
張良炫耀似的挺了挺胸:“怎麼樣?還可以吧~”
衛莊白眼一翻:“六扇門得到消息,那邊要動手了。”
漢朝建立後,張良將羅網、流沙等江湖組織合並,成立六扇門,專司緝捕,糾察叛逆分子。
蓋聶是右門主,衛莊則是左門主。
張良悠悠一歎:“終究還是動手了嗎?”
衛莊又道:“不止這群人,還有一股勢力隱於暗處,六扇門尚在追查。”
張良目光深情:“阿莊,你對我真好~”
不管過去多少年,衛莊都受不了他這種肉麻的話。
幾乎是呲牙咧嘴:“別高興得太早,小心你身邊人。”
“身邊人麼?”張良暗自思索,視線幽深,“知道了,早點睡覺,晚安~”
衛莊一副想打他的樣子,終究忍住了。
躍上房梁,一溜煙不見人影。
張良剛轉身,迎麵便走來一個美貌宮女,他眼睛瞬間一亮。
熟練把人壁咚在牆角:“叫什麼名字?”
美人怯生生道:“薄令。”
又是個熟人,張良對其耳語道:“見到你的第一眼,朕就把咱們兒子的名字想好了~”
美人羞紅了臉:“求陛下憐惜~”
於是張良擁著美人進入房間。
春潮再起,又是三發。
三月後。
戚薑、薄令兩女俏然而立,在宮門口依依惜別。
看著她們微微隆起的肚子,張良將兩女擁入懷中:“安心在宮中待產,等秋狩回來,朕便晉封你們為妃。”
戚、薄二人對視一眼,又都嬌羞地低下了頭。
……
天下安寧、海晏河清,因為輕徭薄賦的國策,各地生機漸複,不思兵戈戰事。
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太平盛世,依然潛藏著危機。
上林苑。
作為秦朝舊苑,此地隨著大漢的興盛而逐漸繁榮,珍奇異獸,琳琅滿目。
張良還在位時,便時常來這裏打獵行圍。
如今諸王齊聚,上林苑霎時熱鬧了起來。
“阿賜,你在這裏做什麼?”
看著在森林邊緣鬼鬼祟祟的張賜,改回原姓的張言過來詢問。
本就在做見不得人的事,張賜身體一哆嗦,眼神閃躲。
“沒…沒做什麼……我過去看看。”
說著閃入林中,一溜煙不見了。
獨留張言駐足原地,靜靜沉思。
宮殿錯落,風景秀麗。
上林苑中散布著不少殿閣,供皇帝王孫們中途歇腳。
秋狩第一日,張良照例放了首箭,便一直躲在大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