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看著,他的眼前就幻出了一批新的青銅寶器,它們是從雞母山洞中發掘出來的,其中楚莊王鑄造的青銅九鼎,更是引人注目,比大禹所鑄卻早已失傳的那九個銅鼎不知要高、要大多少倍。它們聳立在趙訓文眼前,高大巍峨,代表著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高峰,折射著古楚國的信息與奧秘,引得無數世人崇拜、景仰不已……
他想象著,盼望著這一情景早日出現。
回到家中,他又翻出《曾侯乙墓的大型考古報告》,再一次認真地研讀起來。
曾侯乙墓是近年來我國經科學發掘的最大墓葬,其木槨規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器物保存之完美以及發掘技術之複雜,均為曆年來所罕見。可是,這麼大的墓到底是怎麼發掘的?發掘有何意義?有些什麼重大收獲?解決了哪些學術問題?在考古學上有哪些突破?……如此等等,都對雞母山洞的開掘有著極大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前期的準備已基本就緒,可以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了。趙訓文放下其它案頭工作,開始著手撰寫早就開始構思的《楚莊村雞母山楚國文物考古發掘計劃》。
寫完後,他又廣泛地征求了幾位專家、前輩的意見,作了認真、全麵的修改。然後打印多份,申報上級有關主管部門,請求批複。
胡幺姐的捐款一到帳,趙訓武雷厲風行,馬上開始了楚莊村小學的改建工程——拆掉幾間破舊歪斜的平房,將村委會的辦公室騰出一半作為臨時教室安置學生,破土動工修建一幢高達五層的楚雄教學大樓。
工程雖然全部包給了鎮上的一個頗有名氣的建築隊,但趙訓武每天都要到工地上去轉上一圈,看看工程進展情況,將一支支“洞庭”牌香煙撒得滿天飛揚,以鼓舞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築工人的士氣。
就是兩年前他自家修房子時,也從沒讓他這樣地牽念、係掛過。
看著樓層一天天地往上升高,他的心底感到了一股從未有過的熨貼與踏實。
總算是做了一樁可以稱得上千秋功業的大事!
這是他上任後的第一塊豐碑。
他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高興,不管怎麼說,父親搞了一輩子,也沒樹起一棟象樣的教室,而他接任還隻幾個月,一棟代表楚莊知識與文化的象征之物就要拔地而起了。
鎮委領導、村裏百姓對此無不交口讚譽。
然而,他要做的事情才隻開始,三把“火”,還隻燒了頭一把,遠遠沒到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時候呢。
他不能懈怠,得更加努力才是。
該燒的第二把“火”——鼓勵種田,這倒不是什麼難事,隻要有這種思想和認識就行了。種田是農民的立足之本,趙訓武開了幾次會,強調了一下,初步擬定了一個種田比賽、公開評比的具體方案。雖然抓的是一樁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根本大事,可村民們都覺得很新鮮,頗有興致。本來麼,種田就是農民的份內本行與拿手好戲,不少人都想好好地露上一手,年終評個十佳,奪一麵流動紅旗。
第三把“火”,當然就是發展工商業,開辦作坊、小型工廠了。
如今,他已深深懂得,小農經濟隻會象一部複印機那樣,一代又一代地原封不動、照葫蘆畫瓣地重複著祖先的生活與生產方式,不能給社會帶來任何新的發展和改變。隻有發展工商業,楚莊才有可能向前發展,才能融入現代文明的潮流之中。
當然,這是一件費力多、時期長的工程,不是馬上就能見得了效的,況且,還要涉及到許多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麵的主客觀因素。其實,剛從南方考察一回來,這把“火”也就燒起來了,隻不過聲勢不是很大而已。他為些召開了好幾次村組幹部會議與全體村民動員大會,在他的鼓勵下,村裏幾名頗有經濟實力的能人已聞風而動了。比如三組的謝拐子已搞了一個軋花廠,五組的周黑皮買回幾台磚機弄了個小型磚瓦廠,六組的張從基不知打哪搬回兩口鍋爐利用祖傳技術辦了個釀酒小作坊……他們幾人說做就做,現在生意都不錯,已初見成效,嚐到了甜頭,隻是還不成規模。除此而外,還有不少人也在躍躍欲試,但受到交通、資金、實力等條件的製約,一下難以形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