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屯事件
1928年5月,奉係軍閥張作霖抵擋不住國民黨新軍閥的“北伐”,隻得通電求和,被迫放棄北京回東北老家。而此時,原來張作霖的後台日本卻對他日益不滿,原因是日本幫助張作霖消滅了對手,可張作霖卻不願滿足日本在東北得到的權益。這次張作霖回東北,日本提出了最後通牒,脅迫他同意日本的要求,張作霖卻仗著自己手裏還有幾十萬軍隊,不肯鬆口。於是,日本關東軍決定在張作霖回東北的路上除掉這個眼中釘。
6月4日清晨,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轟然一聲響,專車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藥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倒在血泊之中,四小時後不治身亡。這就是當時轟動中外的“皇姑屯炸車案”。
事件前奏
(一)日本內部幫派矛盾引殺機
1916年4月,張作霖當上了奉天督軍,掌握著奉天省的軍政大權。這時候,在日本統治集團的軍政兩界,對張作霖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看法。
這些看法都和當時日本極力推行的“滿蒙獨立運動”緊密相關。所謂“滿蒙獨立運動”,實際上是日本妄想把內蒙古東部和整個東北變成一個實體,成立一個獨立的滿蒙王國,由日本托管。
川島芳子的生父善耆便服像以日本參謀本部、日本關東都督和日本浪人川島浪速等為首的一派認為,要實現滿蒙獨立,就必須依靠宗社黨和內蒙古叛匪。宗社黨是一個以複辟清朝為宗旨的反動組織,其頭目就是清朝的肅親王善耆,成員大多是清朝的宗室貴族、遺老婦儒。他們積極投靠日本,企圖借日本之力東山再起。日本也正想利用他們,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另一方麵,以日本參謀本部次長田中義一、日本外務省和日本駐奉總領事為代表的一派則認為,實現滿蒙獨立,應該利用張作霖,張作霖是日本的最好幫手,應該鼓動張作霖獨立,日本便可兵不血刃地占領東北。日本這兩派勢力互不聯係,在東北和蒙古各自活動。
早在1915年夏,日本人土井、川島等人乘袁世凱複辟帝製的機會,利用宗社黨和內蒙古匪幫巴布紮布為主要力量,策劃“滿蒙獨立運動”。計劃開始付諸實施時,在中國的一些日本外交官卻表示堅決反對。他們認為,依靠宗社黨和內蒙古匪幫搞獨立風險太大,如不成功,會使日本丟臉,不如改用張作霖來搞,更為妥當快捷。雙方各執己見,相持不下。
川島等人因此認為張作霖是實現“滿蒙獨立運動”的最大障礙,決定用暗殺手段除掉他,然後乘亂殺入奉天城,使東北成為“宗社黨”的天下。1916年5月,日本土井少將接到除掉張作霖的密令,馬上來到奉天滿鐵附屬地,糾集日本浪人伊達順之助、三村預備上校等組成“滿蒙決死團”,刺探消息,以便伺機行動。
(二)第一次投彈不識廬山真麵目
1916年5月27日,機會來了。這一天,日本天皇之弟閑院宮載仁親王從俄國返回日本經過奉天,張作霖要到奉天車站去迎送。他特率部下湯玉麟等乘5輛豪華俄式馬車,在騎兵衛隊的護衛下,大張旗鼓地趕往車站。
送走“貴賓”後,張作霖在歸途中路過小西邊門,突然遭到炸彈襲擊。炸彈是從一層樓的窗口裏投擲出來的。但是,暗殺者沒有見過張作霖,看見湯玉麟煊赫的氣派,就把炸彈投向了他。刹那間,小西門大街硝煙彌漫,亂作一團。但由於刺客驚慌失措,投彈不準,湯玉麟等人隻受了輕傷,在後邊護衛的衛隊士兵被炸死了五六人。
(三)第二次投彈僅炸飛了張作霖的帽子
坐在後邊馬車上的張作霖頭腦很靈敏。情知有變,立即跳下馬車,躥上馬背,以極快的速度同衛兵互換上衣,然後在四周馬隊的保護下,從小西邊門背胡同,穿過大西邊門繞道奔回將軍署。
當張作霖乘馬飛馳經過奉天圖書館時,突然從圖書館門洞裏跑出來一個人,手拿炸彈向張作霖扔去。由於張作霖飛馬疾馳,炸彈在張作霖的身後爆炸,氣浪隻炸飛了張作霖的帽子,人倒是安然無恙。那個刺客被炸彈的彈片擊中要害,在大街上滾了幾下,就死了。
張作霖趕回了將軍署,他的那匹馬已經通身是汗,後腿正淌著血,馬肚子也受了傷。門衛知道出大事了,趕緊在門口架起了機關槍,衛隊也被緊急召集起來,整個將軍署如臨大敵,處於戒備狀態。
(四)日本人來慰問了
略受輕傷的湯玉麟也騎快馬趕到了將軍署,立刻問:“七爺回來沒?受傷沒有?”衛隊長趕忙回答:“剛回來,沒有受傷。”湯玉麟這才放下心來。很快,衛兵進來報告:“日本鐵道守備隊隊長和日本駐奉總領事來慰問。”慰問是假,探聽是真,日本人想來看看這次炸張的效果。
張作霖對日本人說:“哼,有人打我張作霖的主意,沒那麼容易!”日本人見張作霖神色自若,不禁暗自稱奇。
(五)別查了,不再追究
這次炸張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第一次對張的謀害(12年後,在皇姑屯又搞了第二次炸車事件,張作霖被炸死)。這次謀殺事件發生後,日本人造謠說,暗殺行動是宗社黨幹的。事實上,將軍署的密探們早就已經查清,暗殺是日本人所為。刺客沒炸死張作霖,自己倒被炸死了,檢驗那個刺客的屍體,密探們發現雖然他穿戴的是中國老百姓的服裝,但他的腳形明顯是常穿木屐的,可以確定是日本人。
由於沒有受到致命的傷害,而且又在日本人的勢力圈內,張作霖對這次暗殺事件采取了故作不知、未予追究的態度,忍氣吞聲地對部下說:“別查了,拉倒吧!”張作霖明白,既然不可能向日本人興師問罪,那麼追究下去,隻能是自取其辱。為了盡快平息這起突發事件,張作霖還故意在一個公開場合當眾說:“算了吧,單從腳形判斷凶手,證據不足!”算是把這一事件敷衍了過去。
這次暗殺事件給了張作霖一個重要教訓,使他懂得,不能不對日本加以防備,當日本人的傀儡是很危險的。在以後的十多年裏,張作霖既利用日本人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對日本保持一定的警惕性,並在可能的範圍內抵製日本的無理要求。事件經過
1928年4月5日,新軍閥蔣介石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在徐州誓師,對以張作霖為首的北方舊軍閥舉行“第二次北伐”。9日,第一集團軍發起全線進攻。30日,各路蔣軍對濟南發起總攻。這天夜晚,張宗昌率殘部棄城北逃。5月下旬,蔣軍已逼近京津地區。盤踞北京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張作霖見大勢已去,在6月2日發出“出關通電”,宣布退出北京回東北。
張作霖早年在日俄戰爭中曾為日軍效勞,後當上奉軍首領,把日本帝國主義當作靠山,但他又讓英美帝國主義在東北享以種種特權,平時同他們也有來往,其用意昭然若揭:逐漸擺脫日本人的控製。對此日本人早已不滿。
在張作霖打算撤兵回東北之前,日本人就緊鑼密鼓地開始實施拋棄張作霖、進而直接控製東北的陰謀。他們首先勸他“隱退”,遭到張作霖的拒絕。接著威脅說,日軍要解除他的武裝。與此同時,日本人四處調兵遣將,抓緊控製東北各戰略要地,等待時機下手。
張作霖離京回東北,日本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佐已經為他布下“必死之陣”,在距沈陽一公裏半的皇姑屯火車站附近的橋洞下放置了三十袋炸藥及一隊衝鋒隊。盡管張作霖行前曾接到部下的密報,說“老道口日軍近來不許人通行”,希望多加防備,張作霖也三次變更啟程時間,以迷惑外界,但他並未料到會有此殺身之禍。
6月3日晚6時,張作霖離開北京大元帥府,乘坐由奉天迫擊炮廠廠長沙頓駕駛的在英國製的黃色大型鋼板防彈汽車,奔往火車站。隨行的有靳雲鵬、潘複、何豐林、劉哲、莫惠德、於國翰、閻澤溥、張作霖的六姨太太和三兒子張學曾、日籍顧問町野和儀我等人。張作霖的專車22節,是清朝慈禧太後用過的“花車”,裝飾非常華麗,他乘坐的80號包車在中間,包車廂後是餐車,前邊是兩節藍鋼車,裏頭坐著潘複、劉哲、莫德惠、於國翰等人。專車前麵還有一列壓道車作前衛。晚上8時,專車從北京車站開出。深夜,列車風馳電掣地開到山海關車站,黑龍江督軍吳俊升專程在這裏迎候。
4日清晨,日本駐奉天總領事林久治郎很早就起了床,登上住房屋頂用望遠鏡朝三洞橋了望。5時23分,當張作霖乘坐的專車鑽進京奉(北京至沈陽)鐵路和南滿(吉林至大連)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日本關東軍大尉東宮鐵男按下電鈕,一聲巨響,三洞橋中間一座花崗岩的橋墩被炸開,橋上的鋼軌、橋梁炸得彎彎曲曲,拋上天空,張作霖的專用車廂炸得隻剩一個底盤。吳俊升炸得血肉模糊,頭頂穿入一個大鐵釘,腦漿外溢,當即死亡;張作霖被炸出三丈多遠,咽喉破裂;日籍顧問儀我滿麵是血,抱頭大叫;校尉處長溫守善被埋在碎木下麵;周大文炸破了手,六姨太太炸掉了腳趾頭;莫德惠也受了傷。
奉天省長劉尚清聞訊趕到現場組織救護。張作霖被送到沈陽“大帥府”時已奄奄一息,軍醫官搶救無效,於上午9時30分左右死去。死前張作霖對盧夫人說:“告訴小六子(張學良的乳名),以國家為重,好好地幹吧!我這個臭皮囊不算什麼。叫小六子快回沈陽。”說完就死去了,時年54歲。
炸車後不久,日本人先後製造了奉軍軍車脫軌事件和沈陽炸彈案,企圖引起混亂。6月16日,1萬8千餘名日軍士兵又在沈陽城南演習,竟然唱著“南滿是我們家鄉”的歌曲,暴露其占領東北的圖謀。
關聯事件
張作霖死亡後,為保時局穩定,東北地方當局謊稱張作霖隻是受了輕傷。當時,身在蘭州的張學良得知關東軍已開始秘密調動,打算渾水摸魚,趁亂占領沈陽。為防不測,他化裝成一個夥夫,跟隨部隊秘密趕回了當時稱為“奉天”的沈陽。
回到沈陽後,張學良才得知父親的死訊。為保國家大業,張學良強忍悲痛,模仿父親的筆跡簽發命令。等到把一切相關事宜都安排好了,東北地方政府才對外宣布張作霖的死訊。從此以後,為了懷念死去的父親,銘記殺父之仇,張作霖的忌日便成了張學良將軍的“生日”。
張學良主政東北之初,日本人並沒有把這位“少帥”放在眼裏。當時,擔任張學良軍事顧問的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起草了一份計劃,想讓張學良在東北稱帝,擔當日本人統治東北的傀儡。出乎土肥原意料的是,當他把這份精心策劃的文件送到張學良麵前時,少帥當麵質問他:“你讓我當什麼滿洲皇帝,你這是什麼意思!”碰了一鼻子灰的土肥原說不出一句話,隻好夾起皮包,悻悻而去。隨後,張學良要求日軍參謀本部將土肥原調走,得到的回答卻是:“這個顧問是日本政府派來的,我們沒權調動。”心頭滿是怒火的張學良將軍對來人說:“好,你們沒權,我沒法子。那麼我有這個權吧——我不見土肥原!我不跟他談話!以後土肥原顧問來,我任何時候都不見。”
1928年12月12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領導。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當時,在東北有不少日本間諜,但事先對此事卻毫無察覺。
從1929到1931年夏,關東軍參謀部先後四次以“參謀旅行團”的名義在東北各地係統搜集情報,擬定各種計劃方案。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也積極為侵略東北做準備。
1931年4月,原駐日本寒冷地區仙台的第二師團輪駐遼陽;為對付沈陽城堅固的城牆,日本又從東京調運兩門24厘米榴彈炮,配屬日軍駐沈陽第二十九聯隊兵營,炮口預先瞄準北大營和飛機場;7月,又從本土增派一個師到朝鮮,準備隨時渡過鴨綠江參戰。同時,日本還將熟悉中國情況,擔任張作霖顧問多年的本莊繁調任關東軍司令官;將一直從事於策劃進攻東北,主持製定過多份解決滿蒙問題大綱的參謀本部情報部長建川美次少將調任作戰部長;另將“九·一八”事變的主謀之一、綽號“日本之腦”的石原莞爾以及板垣征四郎等人調至關東軍參謀部任職。
此外,日本還施展調虎離山計,策動閻錫山與漢奸石友三等人挑起反對張學良的戰爭,將介入1930年中原大戰的東北軍主力繼續吸引在關內,致使東北兵力空虛。至此,日軍在東北的準備基本就緒,隻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尋找借口發動侵略戰爭了。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因中國東北被日本稱作滿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衝突和政治事件。衝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麵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後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事變背景
1.日本國內情況
1921年華盛頓會議後,日本開始大規模裁軍。1921年日本的軍費為七億三千萬日元,1930年則裁減到五億日元以下,裁減額達40%。可是大規模裁軍卻引起了軍人們的強烈不滿。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直奉行軍事優先的原則,培養了大批職業軍人。對於職業軍人來說,除了軍事以外他們沒有其他特長,裁軍等於砸他們的飯碗。此外,裁軍以前職業軍人是社會上最受尊敬的人,軍隊是最光榮的職業。但裁軍開始後,職業軍人一下變成社會上多餘的人,最好的學生不再報考軍事院校,一些飯店甚至拒絕穿軍服者進入。裁軍給職業軍人們帶來的失落感和焦躁感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