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再回首(10)(1 / 1)

建成後的可園,其風格具有江南園林的特點,也有四川宅第園林的特色,別具一格,在當時著名的“蓉城四大花園”(宮保府、李府、大夫第、可園)中位居其首。但從可園的園門上看,與普通公館並無差異,門楣不高,一塊黑底金字的牌匾懸掛其上,“可園”二字十分醒目,典型的私家宅院風格。而園內建築及景物的具體位置我們無從知曉,現有資料幾乎都是些籠而統之的形容詞,無非稱其景色優美,匠心獨運,沒說出個所以然來,基本屬於外行話。我用了大半天的時間進行了一番耐心的梳理,也沒弄出個眉目來,隻是對構成可園的基本要素有了一些了解。

園林建築的基本類型,如樓、台、亭、榭、軒、廊、橋等在可園中都可以見到,隻要是園林都少不了它們。可園的特色似乎還不在這裏,而在其“四林”和“四園”。“四林”指的是梅林、柳林、銀杏林、紫荊林,每一片林子都被設計成不同的形狀,梅林呈圓球形,銀杏林呈彎月形,紫荊林為長條形,而柳林則是正方形。所謂“四園”則是橘園、李園、橙園、桃園,每座林園都以女牆相圍,形成不同形狀而又相對獨立的區域,如同四個主題花園。它們的形狀為:橘園彎鉤形,李園橢圓形,橙園“工”字形,桃園尖錐形。園與園之間有小門相通,門的形狀也活潑生動,有正圓形的,也有花瓶狀的,還有形若座鍾的、狀如果核的。用雨花五彩石鑲嵌而成的小徑則將四座林園串聯在一起,穿行其間,景色各異,妙趣橫生。而園子之間的隙地則用以種植花草,還有小巧亭台點綴其間。這“四林”和“四園”便總是讓這可園四時花開不絕,幽香醉人,恍如人間仙境。但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吳家開始敗落,昔日盛景猶似春夢一場,可園也漸顯衰疲之象,到30年代,已經徹底荒蕪。

大約五年前,我一時心血來潮,想拍攝一組成都老街道的照片,便滿城尋訪。那年夏天,在沙河堡一家破舊的茶館裏與一位耄耋老人聊天的時候,才第一次知道成都曾有這麼一座名園。那位老人說,他是成都一位清末名中醫的養子,那時他還是個孩子,跟隨義父學醫,常出入於可園,為吳家人診病,對可園十分熟悉。我當時很是興奮,想請老人為我描繪一幅可園的平麵圖,卻正遇上他的幾位牌友邀他玩牌,便不好打擾,隻得作罷。我那時住在沙河堡,離那家茶館不遠,我想,隨時都可以去找他的,不料我很快搬家,便一直沒機會再去尋他了。今年春上,我提筆寫這部小書的時候又想起他來,待我再去那裏,整個街道都拆得麵目全非了。我到哪裏去找他?或許他早已不在人世了。

也許,我這一疏忽,就再也沒有人知道可園的整體布局和更為詳細的情況了,竟鑄成一樁永遠的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