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生活(1)
搜索大窪縣北窯村,一個不到一平方公裏的小村莊,幾百戶人家,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這裏家家戶戶我都是那麼熟悉,這裏的溝溝坎坎幾乎都有我的腳印,畢竟在這裏生活了整整20個年頭啊!
那是人們狂熱地高喊著萬壽無疆的年代,我換上了軍人的行裝,在一片歡呼聲中告別了這個生我養我的小村子。我也沒想到,就是從那天我就告別了這個小村莊。
在部隊裏當個文藝兵,發揮了我的特長,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被吉林話劇團挑中了。26歲的我渾身上下都充滿朝氣,背起背包就來到吉林話劇團報到了,那時老百姓都叫轉業了,其實不準確,準確地說應該是複員了。
說心裏話,從當兵的那天起就有一個念頭,一定要闖出去!闖進我的理想天堂。7年的部隊生活我像變了個人,7年的部隊生活給我今後的生涯奠定了基礎,她帶給我最大的變化就是不怕困難,敢闖了。
我還真不知道,話劇團為什麼挑中我,我的文化程度不高,出生在一個小村子,這也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命運吧。我從小就喜歡文藝,在村裏就是文藝隊的骨幹,夢寐以求走進文藝團體。可自己從來沒有那麼高的奢望,盡管在部隊也是文藝兵,那畢竟是一群小戰士,這可是國家的大型專業劇團啊!我真的進來了!我能行嗎?我天天提心吊膽的,真要哪天看我不行了,再把我退回去,那可怎麼辦?不行,一定要努力地去工作,既然進來了,就不能再回去了,就是從這時起,也是我人生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也是我真正走進生活的第一步。
進吉林話劇團的第二年,當時為了紀念**逝世一周年,團裏排演了大型話劇《萬水千山》,戲裏有一個小號兵,這是我來話劇團扮演的第一個角色,導演說我演得最像,我樂了,不是我演得像,我本身就是剛剛離開部隊的一個戰士,就是不演戲,我也是個戰士。
不過演戲並不是我的專業,我在部隊文藝演出隊時是樂隊中的樂手,話劇團沒有樂隊,我隻好改行做了音響師。那個年代正是話劇團的鼎盛時期,不管排什麼演什麼都不愁賣票的事,不但不愁賣,想買到一張話劇票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團裏演《萬水千山》時,每天求我買票的人,我躲都躲不開,由於話劇的火暴,使我更加熱愛我的工作。
真的是人們喜歡話劇嗎?當時真的不太清楚,也許並不是人們喜歡,而是因為那是後樣板戲時代,沒有更多的娛樂方式。話劇在“文革”時就停演了,這個劇種在打倒四人幫後才剛剛恢複起來。那個時代人們有參與娛樂的要求,有渴望文化生活的**,但當時又什麼都沒有,隻有八個樣板戲,連小孩子都能背下台詞了,在那個時候能看上一場話劇真的也就不錯了。
1982年,因為文化市場開放了,話劇團又恢複了曹禺的名作《雷雨》,這部戲演的是世界名著,也是話劇團在“文革”前的看家戲,當時恢複演出這部戲也是為提升話劇團的地位。那時在演藝圈就有這樣一句話,沒演過《雷雨》的話劇團,稱不上是好劇團。
可是萬萬沒有想到,第一場演出隻是八成坐,沒演幾場,門票就賣不出去了,這件事對我震動很大。
舞台上,演員們認認真真地說著每一句台詞,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壯觀逼真的舞台布景、震撼全場的音響效果,風聲大作,電閃雷鳴,一道強光閃電照亮了觀眾席,台下稀稀落落的觀眾,實在是反差太大了,這些觀眾的每一張麵孔都不小於45歲,他們是來看戲?還是來懷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