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創業者,首先要給自己一個夢想。1995年馬雲偶然有一次機會到了美國,然後他看見了、發現了互聯網。他不是一個技術人才,他對技術幾乎不懂,到目前為止,他對電腦的認識還是停留在收發郵件和瀏覽頁麵上,到現在為止他還搞不清楚該怎麼樣在電腦上用盤。但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心中的夢――到底夢想幹什麼。
馬雲是一個不安分的人,他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一樣,把石頭不停地往山上滾。不過,西西弗斯滾動的是石塊,而馬雲追逐的是自己的夢想。他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追逐自己的夢想,是他一生的宿命。他一旦被理想所包圍,就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攔他。
馬雲作為杭州師範學院的畢業生,被留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一個本科生能夠留在大學任教,在許多人眼裏,這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在20世紀90年代,能夠有一份大學教師的工作,絕對是一件好事情。
但是,這要看在誰眼裏了。在追逐夢想的人眼裏,還有什麼能夠阻擋自己追逐夢想呢?小小的校園是鎖不住那顆向往更高天空的心的。馬雲開始琢磨著辦了個海博翻譯社,這應該是杭州最早的專業翻譯機構,也是馬雲的第一個夢想,他覺得這件事情挺好的,這個翻譯社是有前景的,可以成為杭州最大甚至是浙江最大的一個翻譯社。但是,一個翻譯社遠遠不能滿足一個追夢者的夢想,但是正是這家小小的海博翻譯社鍛煉了馬雲的經商能力,也讓馬雲的夢想變得更大,眼界變得更高。
20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發表了南方講話,這是一係列對於中國的改革發展有著決定性意義的“重要講話”。於是,在生機勃勃的中國大地上,一大批“追夢者”開始了追尋夢想的征程。此刻,馬雲的內心深處也是心潮洶湧,熱血澎湃。一個理想主義者,正在被自己心中的夢想激勵得熱血高漲。
但是,馬雲在事業上已經是一帆風順,小有成就。剛過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市“十大傑出青年教師”之一,還是學校駐外辦事處的主任,對於一個教師來說,已經是很不錯了。但是,馬雲還是懷著一股“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的心情,堅定地走進了校長的辦公室,遞上了自己的辭職信。
校長十分驚訝,在吃驚之餘進行了挽留,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他對馬雲留下了一條後路:“你什麼時候想要回來,這裏永遠都歡迎你!”馬雲也對校長的一片深情表示感謝:“我要回來那也是10年之後的事情了!”就這樣,追逐心中夢想的馬雲,放棄了在學校中所有的地位、身份和良好的待遇,毅然決然告別了朝夕相伴6年的校園,踏上了追逐夢想的征途。
當時馬雲已經30歲了,他就是要去做一家公司,不管做什麼公司,隻要有一個行業他就會跳下去。就這樣,在夢想的呼喚下,教師隊伍中少了一個優秀的教師,而中國卻多了一個傑出的商人,多了一個世界級的網絡公司。在中國人的觀念中,30歲正是而立之年。對於今天許許多多在路上奮鬥的創業者來說,這個年齡有一種“界線”的意義。在這條界線的兩邊,有人向左走,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有人向右走,追求穩定但平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