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沱大雨隻持續了一天,第二天的一早,早已稀薄的烏雲,就被太陽用力的撕了開來。
耀眼的陽光投射到地麵上,迅速的蒸發著那些還殘留的雨水。
這邊的大股的人群早已赤膊上陣,衝進了不遠處的密林之中。
這樣大規模的建設,除了鎮守各地要點的人員外,所有的人員都必須參與。
就連陳興顯都加入了老四的後勤組,親自保障起了眾人的夥食。
張大雷帶著一百多人的船工,負責砍伐樹木和分段成材。
陳阿三帶著三百多人和那些俘虜,負責把修葺好的木材運到建設工地上。
近的就肩扛人拉,遠的就拋入寶南河中順流而下,下遊再打撈起來。
陳興祖負責往來運輸船上的物資,還有整理分配各船的武備。
陳興榮則帶人不間斷的巡查各處炮台和哨所,幹活的時候大家可手上都沒有家夥。
最小的老四陳興宗,全盤接手了後勤保障的工作。
一共七八十人被他分配的井井有條,有負責打水的打水組、有負責給各處工地送水的送水組。
有負責切菜洗菜的打荷組,有專司做飯的主食組,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炒菜組。
陳興顯眼看老四已經安排妥當,他則帶著幾個木匠,專門在工地附近修起了廁所。
這人啊,幹的活多就容易餓,這一餓了就吃的多,這吃的多自然也就拉的多。
所以這廁所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首先這選址就得不能靠近水源地。
而且還不能離住的地方太近,天氣炎熱的情況下,且不說這味道不好聞,就算是本著預防疾病的原則,也得修的遠一點。
“首領,挖這麼大的坑幹啥”,一個年老的木匠,看著陳興顯揮汗如雨的在挖著大坑問道。
陳興顯氣喘籲籲的拄著鐵鏟柄說道:“挖坑自然是為了存米田共”。
“存那玩意幹啥啊,留著種地啊”,老木匠大惑不解。
“當然是為了種地,不然呢”。
“我們不走了?”
“不走了,這裏一望無際,這麼多的平地,等把這住的地方建好了之後,我們就開墾荒地”。
“然後你們再把家人都接過來,自己種糧食自己吃,也不用被官軍欺負,也不用納稅,豈不快哉”。
“如此甚好,甚好...”,老木匠聽聞不用納稅,手下的動作頓時加快了不少。
自從嘉靖朝開始,從二十四衙門不斷的向各州、府、縣,派出了數量眾多的太監。
他們仗著監察地方的名義,不斷的盤剝鄉裏,這各種名目的稅賦是一增再增。
因此這百姓們對於稅賦,早已是聞之色變。
如今能親手建起這塊地方,開墾出良田,再不用納稅,那得是多麼美好的日子啊。
為了讓陸上和船上的物資轉運方便,這第一批的木材就被全部運到了海邊。
這天字一號碼頭,率先開建了起來。
簡易的碼頭,對於這些專業的木匠來說,那是手拿把掐。
趁著低潮,他們首先把最長的兩個碗口粗的木頭,安放在了離岸較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