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雙方的試探(1 / 2)

四月二十日,雙方的艦隊逐漸駛入了寶南海峽。

中華海軍由譚淡定率領的中路第二巡洋艦隊,右路第一巡洋艦隊,左路第三巡洋艦隊。

排成了三路縱隊,開始在寶南海峽以東尋找戰機。

西班牙駐呂宋海軍司令馬裏奧,率領二十二艘大小戰艦,擺出了月牙陣型向寶南海峽搜索前進。

雙方艦隊陣型

隨著雙方距離的不斷拉近,各自也都派出了前哨戰艦尋找對方蹤跡。

可當天中午,海峽內風浪驟起,導致雙方的船帆都多有損傷,因此這一日雙方沒有見上麵,就有幾艘戰船受損,因此減了不少航速。

這年頭的海戰,一開打往往都是持續數日,就一個字“耗”。

耗到你沒炮彈了,耗到你手上的戰船多了,不得不撤退了。

隻是西班牙是進攻方,而中華海軍這次是防守方,占盡了地利的優勢。

至於仁和雙方都有,各自的戰士們都是士氣高漲,而這天時在誰那邊,還得看事態的發展。

中華海軍的戰艦噸位是四艘寶島級,前兩艘800噸排水量,後兩艘1200噸排水量。

十二艘鄭和級均是2000噸排水量,合計28000噸,擁有各型大炮1200門左右,當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型子母炮。

西班牙海軍則由蓋倫戰船和加萊賽戰船組成,這些蓋倫戰船的排水量大都在1500噸到2000噸之間。

而那些加萊賽戰船就更小了,排水量在800到900噸左右。

此次馬裏奧率領的艦隊裏,蓋倫戰船有16艘,加萊賽戰船6艘,噸位合計32000噸左右。

而大炮的數量相比於中華海軍來說,差了一個量級,隻有800門左右。

這裏麵就要涉及到雙方作戰的理念問題,簡單來說中華海軍的職責是奪取製海權,以遠程炮擊為主要戰術。

而西班牙海軍的戰船上,則搭載了大量的士兵,他們是以接舷作戰為主。

可以說一直到大明的中後期,中國的造船術都不落後於西洋,隻是選擇的船型和風帆不一樣而已。

而曆史上所謂的無敵艦隊,也不過才150艘船,2000多門大炮,其中還有一部分是靠槳手滑動的船隻。

和三寶太監的艦隊完全沒有可比性!

所以說這無敵艦隊是對西洋那些小國而言,若是這無敵艦隊遇到三寶太監下西洋的龐大艦隊,也絕對夠他們喝上一壺的。

就算是後來稱霸藍星的英吉利,也是在擊敗了西班牙之後,才徹底的改變了接舷作戰為主的方式。

所以中華海軍的戰船上隻搭載了不足五千的將士,而西班牙人的戰船上則搭載了將近一萬人。

這還是為了增加大炮數量,特意降低了人員的配比。

第二日,寶南海峽風浪稍小,撥雲見日。

雙方的前哨戰艦終於是發現了對方,第一巡洋艦的四艘寶島級作為前哨,當即就準備開戰。

而馬裏奧則從中間派出了四艘蓋倫戰船對陣,當下雙方就開始小規模的試探。

寶島級的參照藍本也是蓋倫船,但是其實參照的是該輪船的武裝商船。

而馬裏奧這次派出來的四艘,可是正宗的蓋倫戰船,顯然寶島級占不到什麼便宜。

雙方且戰且遠離了戰場,這是譚淡定給第一巡洋艦隊的任務,那就是盡可能的調動敵方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