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陳興顯親自製定的物資保障體係,戰區級別的後勤保障,至少要保持全軍三個月的消耗。
而鎮一級別的戰術單位,則至少需要攜帶一個月的糧草,團一級為十五日,營級為十日,隊級為五日。
隊級作為最小的戰術單位,也是物資保障的最基層單位,下麵的排級和棚級則依托隊級的保障體係。
而物資保障的載具,定然是優先選擇船隻,其次才是車馬,最後是人拉肩扛。
各鎮偵察營的戰士們,在開戰之前的偵查內容,就包括對後勤線路的偵查。
因此中華陸軍的作戰,隻要遠離沿海百裏區域,那必然是沿著河流兩側前進。
隻要有河流,那就多抓勞工,把輜重都放在船隻上,靠人力拉動船隻逆流而上。
當然這樣的保障體係隻在幾個戰役上使用過,也隻有北島和婆羅洲這樣的大型島嶼才會用得上。
而脫離了河流之後,主要依靠馬車,這一塊中華陸軍不是沒遇到過,但情況很少。
先不說西班牙人牢牢掌控的南美,就光是一塊北美大陸,就幾乎比肩三個南大陸的麵積,更是五倍於大明的領土。
而大部分的土地都遠離海岸,更沒有什麼河流可以用作運輸,隻能全部倚仗馬車。
當然陳興顯想過修建鐵路,可耗費的時日過多,若是依靠鐵路線慢慢推進,恐怕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中華完全占據北美大陸的那一天。
後勤體係是最考驗一個國家綜合作戰能力的方麵,大明每次北征草原部族,哪次都是負責運糧的士兵,比前線作戰的士兵多。
北部戰區在北島的作戰,一直是一個鎮在前麵打,守備團帶著數倍於這個鎮的勞工在後方運輸糧草、修路。
這還是因為有著海軍可以隨時運輸糧草的情況之下。
所以第一運輸鎮的建立,隻是為了訓練和探索物資保障的方法,真正到了戰時的時候,絕不是一個第一鎮就可以滿足中華陸軍需求的。
中華的彈藥運輸,一直采用檀木製成的箱子,裏麵鋪設稻草和炭包。
防蟲、防水、防顛簸...
這樣的彈藥箱中華陸軍有數以百萬計,且還在大批量的製造之中。
像第一運輸鎮運輸的主要是大宗的物資,例如尚未脫殼的水稻,整袋的鹽、糖、茶葉、煙草、火藥...
而到了鎮一級別的輜重團,則會對這些大宗物資進行分類,每個箱子裏各種生活所需的物資都會裝上一些。
一般分為三類,甲類是包含一個棚十多個人一整天的消耗,包含口糧、幹肉、幹菜、糖、茶葉、煙草等。
乙類則是僅僅滿足日常所需,是提前製作好的滿足一個棚戰士一日份的幹糧和鹹菜。
最後是丙類,裏麵是大部分的彈藥和少部分的口糧,口糧是壓縮餅幹。
豬油、鹽、糖、米、各種堅果碾碎,製成的壓縮餅幹,僅僅能讓人活著,毫無美味可言。
這三種尺寸的箱子自然規格不一樣,甲類的箱子最大,需要用馬車專門運輸。
乙類的箱子則和彈藥箱差不多大,丙類箱子最小,戰士們肩膀扛著就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