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陳興顯召集了身在南洋異常忙碌的王牧之,迅速返回寶島。

王牧之在南洋的這小半年,掛的職銜是南洋布政使。

轄馬六甲、柔佛、金洲、蛙島、坤島等區域。

他抵達南洋之後,迅速的改變了以往中華對待土著的方式方法。

他不再強製招募勞工,也不再擠壓土著的土地,而是給他們送牲口。

從南瞻部洲運來的,一船一船的牲口。

還是一船一船生著病的牲口!

這些牲口被人為種下了天花,隨後就按照部落劃分,通知這些土著的頭領前來領取牲口。

這些土著以為上天真的開恩了,可殊不知這才是災難的開始。

當這些牲口被拉回土著們各自的部落之後,這些部落的人就開始生病,然後一個部落接著一個部落的滅亡。

等到王牧之接到陳興顯的命令返回寶島的時候,這南洋的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王牧之不光在消滅人口,還在增加人口。

從大明過來的移民王牧之要,但從交趾和高麗過來的移民,王牧之也要。

交趾和高麗一直屬於中華文化圈的國家,就連官方的正式文字都是漢字。

不但國王的宮殿蓋得和紫禁城一樣,就連官員的製度和科舉製度都是仿照的大明。

按照王牧之的說法,從大明移民來的百姓屬於被教化的百姓,而從交趾和高麗過來的百姓,屬於可以被教化的百姓。

雖說人口的質量不是那麼的好,但聊勝於無。

王牧之此舉很快便扭轉了南洋人口的比例,雖說人口下降了近百萬,但中華民族的比例終於達到了七成,而且還在持續的攀升之中。

這些數據,沒有任何的紙質記載,一切都隻存在於王牧之的腦中。

他讓各地官員把相關數據彙總到他這裏之後,所有的統計工作都是他親自完成,並且拿到數據之後,就立刻銷毀原件。

這也就意味著他為中華民族所做的一切,將不會有任何的史書記載。

王牧之先是在林阿鳳的帳下待了多年,為中華前期的西部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林阿鳳逃離沿海前往南洋之後,他又變成了林阿鳳,一直到他被調任南瞻部洲,為中華工業化進程,迅速打開了原材料供應的局麵。

可以說現如今中華每個百姓的餐桌上能吃到肉,這裏麵都有著王牧之的功勞。

王牧之最初加入陳興顯麾下的那幾年,可以說都是在苦其心誌。

而在南瞻部洲待的這幾年,就是空乏其身,他用實際行動展示了心中的才學。

陳興顯的一紙命令,他便離開了苦心經營多年的南瞻部洲,隻帶著隨從返回寶南述職。

陳興顯的又一紙命令,他便啟程前往南洋,為中華民族、為陳興顯擔下了這個千古的......

可以說罵名,也可以說功績,但王牧之對於陳興顯的命令,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猶豫,都是堅決、立刻、無條件的執行。

王牧之抵達寶島之後,便一路匆匆的趕往了寶南的總理衙門。

他這許多年來,在寶島待的時間不多,滿打滿算也沒有三個月。

寶島在他的印象裏,既熟悉又陌生,雖然十分的想念這裏,但這裏卻沒有想念的人。

當他走進了陳興顯的辦公室之後,陳興顯屏退左右,就連黃大勇都出去帶上了門。

“王卿,南洋之事,辦到什麼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