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顯下令給中華凡是種地的百姓,每畝每年補貼一錢的銀子,雖說不多,但畢竟開創了農民種地,官府給錢的先河。
當這個種地給錢的消息,通過情報司的探子傳到大明各地之後,這往中華跑的百姓又多了不少。
中華前後從大明吸納了一千萬左右的百姓,此舉極大的緩解了中華缺人的問題,當然也緩解了大明人口太多的問題。
在大秦帝國建立之後,再加上南部戰區在錫蘭部署了重兵,陳興宗終於可以緩過手來,開始圖謀南洋的最後一個島嶼,金洲島。
自從去年下半年陳興榮調任戰略支援司都督一職後,中部戰區提督的位置一直空缺。
而原本歸屬於中部戰區的重裝第四鎮將在寶島和呂宋駐守,輕裝第九鎮則前往南部戰區聽調。
如此陳興宗便把剛剛成軍的第九鎮調往了金洲的舊港,從舊港出發開始向亞齊國進攻。
第九鎮出發後,整個中華陸軍又開始進入了預備力量短缺的狀態。
目前中華陸軍合計有十三個鎮,其中重裝鎮四個,輕裝鎮五個,還有第一寒地鎮、第一登陸鎮、第一騎兵鎮、第一運輸鎮。
最近這兩年陸軍的擴編,一直都放在第一騎兵鎮和第一運輸鎮身上,現在這兩部業已成軍。
其實中華陸軍的各大戰區陸軍的布防,一直以來都是圍繞著四個重裝鎮來展開。
重裝第一鎮在北部戰區,主要駐紮在北方五省(北方三省加蝦夷省和黑龍嶼省),因為北方五省有著中華的第二個工業園區,並且承擔著對大明北部省份的商品供應。
重裝第四鎮在寶島和呂宋、流求駐防,這裏是中華工業、政治、文化、科研、商業的中心。
重裝第二鎮部署在南瞻部洲的新廣東省,那裏是中華重工業原材料和畜牧業的集中地。
重裝第三鎮則部署在錫蘭島,一邊拱衛中華的西部安全,一邊還要給大秦帝國提供幫助。
第一騎兵鎮和第一運輸鎮部署在寶島,第一登陸鎮在螞蟻群島,第一寒地鎮在北俱蘆洲。
其餘五個輕裝鎮,第五鎮和第六鎮在南瞻部洲,第七鎮部署在蛙島,第八鎮部署在淡馬錫,第九鎮則在金洲。
在這種情況之下,陳興顯準備對陸軍各部的部署位置進行調整。
陳興顯之所以不願意大規模的涉足天竺,就是擔心所部的陸軍會陷入天竺的亂戰之中,然後陷入無休止的消耗戰之中。
而現在有了王牧之這個鯰魚,再加上南瞻部洲和南洋各地的人口結構都已改變,是時候將大量的陸軍抽調出來了。
當然在抽調陸軍之前,陳興顯對九大守備區的力量進行了補充,原本各個守備區的陸上力量,隻有一個兩千人的守備團。
而現在特別是在人口眾多的各處地方,各大守備區都將新增多個守備團的編製。
陸軍各主力鎮,將不再承擔任何的駐防任務,真正意義上將十三個主力鎮打造成機動兵力。
以後中華各地的駐防任務,將由守備區加兵馬司的體係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