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上的一營陸軍,當看到西班牙人戰艦向海岸駛來的時候,紛紛鑽入了防炮洞。

中華三軍這一年多的休整,也對全軍的戰術戰法進行了調整。

第一訓練鎮全新的戰法和訓練條例,已經下發到各鎮。

由於第一條銅殼子彈生產線的研發成功,讓中華三式後裝步槍,正式開始列裝全軍。

這條生產線的研發靈感,來源於殺豬...

中華各地每年年底的時候,都會從南瞻部洲運回大量的豬、牛、羊宰殺。

這集中大量的宰殺牲口,就導致殺豬匠不夠用,這殺牲口的工錢也是水漲船高,還得提前預約。

因此就有商人出資建設了屠宰場,將牲口用鐵鉤掛在滑軌上,以蒸汽機作為動力。

屠宰、放血、退毛、開膛、分割....

一個個工位形成流水線式的作業,關鍵工人還不能偷懶。

流水線運行是有速度的,你慢了,下一個工位的人就會有意見。

要麼說最壞的還得是商人呢!

流水線一旦開啟,每一個時辰才會停一盞茶的時間,給工人們喝杯水、上個廁所休息一下。

這效率不就蹭蹭的往上升,這殺一頭豬的成本,也是直線的往下降。

兵工廠很快學習了這個經驗。

將衝床、火藥、彈頭、封裝等工序,都用流水線連接起來。

這樣生產子彈的效率大大提高,這銅殼子彈的成本也就直線下降。

這才是中華三式大規模列裝的根本原因。

任何一款新式武器,隻有價格低廉才是王道。

你再先進,大規模生產不了,不被大規模應用,那也是一款垃圾武器。

虎式坦克再先進,還不是被拖拉機廠製造的T34給淹沒了。

質量不夠,數量來湊也是軍事武器的一大特點。

當然中華科學院的研發工作也沒有停止,他們還研發出來了最新的中華四式步槍。

這種步槍是在裝彈的位置,安裝了一個彈匣,可以大大提高士兵的裝彈速度。

但加一個彈匣,結構又複雜了。

還得增加彈簧,栓動上彈機構也要增加,這成本也就增加了。

所以中華四式是一款十分先進的步槍,但現下絕對不是一款好步槍。

中華三式列裝後,士兵不用保持站立體位,就可以裝填彈藥。

所以線列戰術,正式被中華陸軍摒棄。

散兵戰線的進攻,戰壕的防守,開始成為中華陸軍的主流戰術。

散兵戰線依然采用陳興顯親自編製的三三製,這種戰法各鎮的偵察營都可以熟練使用。

偵察營裝備中華三式步槍已經好多年,因此對於戰法也非常熟練。

至於戰壕防守大綱的編製,陳興顯也是親自參與了編製。

這戰壕修多深、一段有多長、拐彎處的角度、每隔多遠有防炮洞。

一線戰壕、二線戰壕、三線戰壕、交通壕...

各種戰壕的挖掘標準,都是由第一訓練鎮用大炮試驗出來的數據,各部需嚴格執行。

因此當西班牙人的艦隊靠近海岸的時候,武正並沒有什麼擔心。

中華陸軍早已從原來的壘寨築營,變成了全地下的防禦工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