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三大戰區的實力,出現了明顯的檔次劃分。

原本三大戰區共擁有四個戰列艦隊,合計十二艘風帆戰列艦。

近年已陸續調入了大東洋戰區,合並為一個艦隊。

這些風帆戰列艦在大西洋接連遭遇風暴,每年光是修補風帆的費用就花費不少。

因此其中損壞較為嚴重的三艘,直接被送回船廠拆解退役。

而大東洋的風浪則要比大西洋低得多,也適合這些戰艦在這裏繼續服役。

(太平洋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這裏海浪太平了。)

同時六個鄭和級風帆巡洋艦隊,也全部掉入了大東洋戰區。

大東洋戰區的海域麵積最大,也沒有戰鬥任務。

因此本著省錢的原則,讓這些風帆戰列艦繼續發揮作用。

而西洋戰區和大西洋戰區的海軍戰艦,則基本實現了鐵甲化。

挨州戰區的兩支巡洋艦隊首先服役,搶占了大西洋戰區和西洋戰區的編製。

因此原本兩個艦隊,由三支寶南級輕型巡洋艦隊、三支戚繼光級巡洋艦隊、三支檀香山島級巡邏艦隊的編製。

隻有大西洋戰區達到了齊裝滿員的狀態。

西洋戰區目前還缺編兩支戚繼光級巡洋艦隊。

但他們相比於大東洋戰區,戰鬥力還是要強上許多。

陳興顯第五次出巡的出發時間,一直拖到了端午節後。

因為打狗港造船廠新建的鎮遠級戰列艦首艘,鎮遠號年前已經下水。

等舾裝、海試完成之後,將成為陳興顯的座艦。

六門八寸三十倍口徑艦炮,七千噸的排水量,將使得這型戰艦傲視全球。

按照海軍服役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的原則。

排水量達到萬噸的戰列艦,也已經在設計研發之中。

海軍的編製沒有增大,但為了維持戰艦的高出動率。

陳興顯準備在大東洋戰區也完成鐵甲化之後,將各支艦隊的規模擴大。

從原本每支艦隊下屬九艘,提高到十二艘。

陸軍省下來的錢,海軍就得花出去。

這樣每支艦隊的出動規模,也將從六艘增加到八艘。

三分之一在船廠維護,三分之一在訓練、演習,三分之一執行戰鬥巡邏。

這是海軍一貫使用戰艦的原則。

但陸軍省下來的軍費,也不是全部給到了海軍。

三個鎮移交出去後,指揮機構被陳興顯留了下來。

三個鎮的編製,被重新命名為第二訓練鎮、第三訓練鎮、第四訓練鎮。

這三個鎮與第一訓練鎮一樣,部署在呂宋。

但這三個鎮的人數卻非常少,分別隻有一千多人,但大都是軍官。

一旦遇到戰時,則可以從第一訓練鎮調入大量的士官。

然後征召預備役士兵衝入其間。

這樣在兩到三個月內,這三個鎮就可以達到滿編的狀態,開始執行戰鬥任務。

這種特殊的編製,被三司稱為預備鎮。

陳興顯每次封國或是封王的時候,總是一整個鎮或是一整個團的外調。

這些官兵是怎麼能做到心甘情願的?

這主要是來源於中華民族同種、同源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