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阿良帶團去香港遊時,發現當地有一條專做可樂收藏品生意的街,一條街左右兩邊全是可樂收藏品店。這些店生意興隆,成交興旺。他還打聽到,一家小店一天的生意額可達十幾萬港元。這一次觀光令他大開眼界,同時也觸動了他要在國內開辟這一市場的念頭。
2004年1月1日他創辦第一家可樂收藏品門店“大寶一家”,那時,廣東甚至國內還沒有專門做可樂收藏品生意的人。這家店隻有10平方米,月租2500元,店內所銷售的可樂收藏品均是阿良自己多年的積蓄和收藏,總共有500款。
他早已有心理準備,做一個新市場肯定要守、要培育市場,當初,他預計可樂收藏店要虧本半年的。幸好,培育期比預想的要短。三個月之後,阿良做成了第一單可樂收藏罐買賣。他賣了一個“聯想精英總動員罐”給客戶,售價為20元,而當初入貨時,該罐在超市、士多裏不過賣1.5~2元一罐。2004年,阿良用一年時間,通過網上專賣店加實體門店的宣傳和培育,擁有了50個固定的VIP客戶,成交額也隨著客戶的增多而增加。
2005年,他的可樂收藏品營業額達到30萬元,純利潤10萬元。國內凡玩可樂收藏的,都知道他;在國內的可樂收藏行業,幾乎所有新產品的價格都以他的定價為參考標準。他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可樂收藏品銷售商。
據他估算,可樂收藏品的純利潤,一般為30%,但對於部分稍有“難度”的收藏品,純利潤可達到200%、300%不等。這的確是一門投資成本低、利潤高的生意。一般來說,凡可樂新產品投放市場時,其賣價都很低,一罐1.5~2元,瓶裝的可樂產品也不過1~1.5元。在這些可樂新品熱銷時入貨,待到這批可樂產品斷貨,或者不再推出而另出新包裝產品時,可樂收藏品的價格就開始回升,時間越久,可樂收藏品的價值越高,尤其是一些具有大題材的可樂罐。而且做這門生意,你浪費的可能隻是擺放可樂收藏品的空間,但卻不會虧本,在舊包裝、舊主題包裝的產品不再推出時,你怎麼賣也不會低過成本價,隻不過賺的可能不多而已。據悉,目前國際上最具價值的可樂罐為前蘇聯宇航員上太空時喝的可口可樂罐,市場售價為4萬元,世上僅存4罐。
案例分析 純利潤30%是個什麼概念呢?你可以看看各行業純利率的排名:金融保險16.15%;房地產13.28%;社會服務11.13%;交通倉儲10.62%;公用事業10.52%。即使是排在第一位的金融保險業純利率也隻有它的一半。所以對於主人公來說,隻要能將這一冷門生意做得有聲有色,利潤是根本不用愁的。
小額創業的我們,聽聽九城老板朱駿的話比較好:“九城的策略一直是不追求大贏,隻保證不虧,‘要利潤不要風險’。”我們的目標是:首先保本生存,然後追求高額純利潤。
細節63 賣得多不如賺得多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經常以一些指標來衡量企業的業績,人們津津樂道於行業老大、市場占有率老大、銷售額老大等,其實指標完成了,並不見得就有利潤,有的企業從指標上看是一片欣欣向榮,然而繁榮的背後卻讓人隱隱擔憂——利潤不高,踏進了指標年年長,日子歲歲緊的怪圈。
絕大多數創業者在創業時的目標都是原始資本的積累,所有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的行為或活動都是創業者所追求的。我們往往希望從數量上擊敗對手,卻忘了賣得多不一定賺得多,薄利肯定多銷,但是卻不一定贏利多。而且薄利多銷隻能用在打持久戰的情況下,並不適合短期經營。小企業要想在短時間內生存下來,一定要有利潤的支撐,否則很有可能熬不過創業開始的寒冬階段。
案例 沒錢還能撐多久
C公司是一家以生產中低檔酒產品見長的地方名牌產品,可近年來,隨著白酒市場的白熱化競爭以及上遊原材料價格的不斷上漲,特別是相關運費等的一路上升,市場運作空間以及企業利潤一直在“縮水”。2005年該企業開發的近50個市場當中,80%都是不贏利的,甚至50%的市場是“賠錢賺吆喝”,企業真的是步入了一個市場拓展的“瓶頸”期與困惑期。市場是開發出來了,可操作起來沒有利潤,這樣的市場還有沒有存在價值?這樣的沒利潤的市場“大旗”到底還能打多久?
這樣的錯誤並不是隻有剛剛創業的人會犯,甚至連寶馬這樣的大企業也不例外。在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寶馬雖然贏得了銷量,但是卻輸了利潤。2006年寶馬全球銷量增長了3.5%,達到137萬輛,而根據寶馬集團的計劃,到2010年,寶馬集團的銷量要達到160萬輛,這幾乎是寶馬集團2000年的兩倍,但是利潤卻並沒有同步增長。2006年寶馬集團運營利潤反而下降了0.8%,降至41億美元,而運營利潤率從2005年的6.7%降至6.4%,寶馬集團的運營利潤率在2000年時曾高達9%。
奇瑞汽車也同樣如此。它的銷量增長了近10萬輛達到18萬輛,躋身行業第六,而且以1.8萬輛的出口,連續4年蟬聯中國轎車出口冠軍。但利潤卻由2004年的1.88億元下降至2005年的9500萬元,單車利潤隻有500多元。據分析,這是由於奇瑞汽車的銷量中微型轎車QQ占到了60%以上,而微型車恰恰是最不賺錢的車型。奇瑞經銷商在2005年的贏利能力也不佳,這成為未來製約奇瑞發展的一個隱憂。所以,看到賣得多就高興還為時尚早,賺得多才是硬道理。
案例分析 市場開發的難題之一就是有銷量但沒有利潤,就如案例中提到的C酒企業。衡量一個市場業績與價值的評判方式有三種:一是增長率;二是贏利能力;三是資產效率。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光有市場增長率是不夠的。根據市場發展階段規律,具有一定的贏利能力及資產效率良性發展的市場,才是一個優秀而有效的市場。
毫無疑問,企業應該牢牢抓住利潤這條生存命脈。那麼,具體該怎樣做呢?
調整產品結構。很多企業的產品之所以在市場上表現不佳,其實跟企業對產品的市場定位有很大的關係,很多企業在切入市場時,為了快速占領市場,往往都是用低端產品炮轟,待到占領市場時,市場已經對這些產品有“癮”、依賴性很強而離不開了。在這種情況下,市場往往是比較脆弱的,一旦有強敵入侵,由於產品沒有操作空間,很快就有可能被“重創”。改善的方法是,在合適的時機要導入中高端產品,比如,戰略攻擊性產品、利潤產品、形象產品等,通過調整產品結構,來增強市場的抗風險能力。
規模分攤成本。空白市場的前期開發與啟動,利潤往往都不是第一位的,因此,能夠利用空白市場前期開發的良好勢頭借勢、造勢,從而掀起銷售高潮,通過市場快速增量、上量的方式,來達到規模分攤成本的目的,最終雖然沒能達到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但通過降低費用率,同樣也可以起到增效的作用。
分渠道、分品項運作。有時候,說服一個做低端產品的客戶去經銷中高端產品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采取分渠道、分品項運作市場,即通過開辟第二戰場的方式,不但有利於市場的精耕細作,而且還可以彌補市場的先天性不足,是增強市場贏利能力、提高資產效率的有效手段。從近年來很多大品牌、大企業分渠道、分品項成功運作市場的典型案例中,我們就可以領略到其中一些奧妙。
細節64 稅收籌劃,合理避稅
對小資本創業者來說,本身就財力有限,假如稅費負擔過於沉重,財務狀況將是雪上加霜。因此,通過納稅籌劃,實現稅負的減輕,是很多創業者的必然選擇。當納稅人麵臨沉重的稅收負擔,而現行的稅收法律體係在短時間內又不可能有所改變的情況下,納稅人隻有進行納稅籌劃,實現合理避稅。當然,你的避稅必然得合法,這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創業者必須在尊重稅法、依法納稅的前提下,采取適當的手段對納稅義務進行規避,減少稅務上的支出。
合法合理地避稅,與偷稅、漏稅以及弄虛作假鑽稅法空子有質的區別,它是一種正常合法的活動。它也不僅是財務部門的事,還需要市場、商務等各個部門的合作,從合同簽訂、款項收付等各個方麵入手。它需要企業在遵守稅法、依法納稅的前提下,以對法律和稅收的詳盡研究為基礎,對現有稅法規定的不同稅率、不同納稅方式的靈活利用,使企業創造的利潤有更多的部分合法留歸企業。它如同法庭上的辯護律師一樣,在法律規定範圍內最大限度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避稅是合法的,是企業應有的經濟權利。
企業競爭國際化的趨勢,也使得納稅籌劃變得更為意義重大。現在,中外企業在一個開放、公平的環境下競爭,取勝的關鍵就在於能否降低企業的成本支出,增加贏利。國外企業的財務機製已經較為成熟穩健,可以通過各種納稅籌劃方法使企業整體稅負水平降低,從而相當於增加了贏利水平。在當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通過“開源”,即營銷手段來擴大市場份額已經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企業要想與國外企業同台競爭,就應該把策略重點放到“節流”,即企業內部財務成本的控製上。作為財務成本很大一塊的稅收支出,如何通過納稅籌劃予以控製,對企業來說就變得相當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