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與主板市場的關係劃分,全球的二板市場大致可分為兩類模式。一類是“獨立型”。完全獨立於主板之外,具有自己鮮明的角色定位。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場——美國納斯達克市場(NASDAQ)即屬此類。納斯達克市場誕生於1971年,上市規則比主板紐約證券交易所要簡化得多,漸漸成為全美高科技上市公司最多的證券市場。截至1999年年底,共有4829家上市公司,市值高達5.2萬億美元,其中高科技上市公司所占比重為40%左右,湧現出一批像思科、微軟、英特爾那樣的大名鼎鼎的高科技巨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30年後的納斯達克市場羽翼豐滿,上市公司總數比紐約證交所多60%,股票交易量在1994年就超過了紐約證交所。
另一類是“附屬型”。附屬於主板市場,旨在為主板培養上市公司。二板的上市公司發展成熟後可升級到主板市場。換言之,就是充當主板市場的“第二梯隊”。新加坡的Sesdaq即屬此類。
創業板的上市門檻比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低,這是肯定的。它較低的上市門檻和財富效應能給人以希望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令人翹首以盼。但它仍然有自己具體的上市標準,下麵我們來看幾個主要的創業板上市標準:
美國NASDAQ為非美國公司提供可選擇的標準:選擇權一,財務狀況方麵要求有形淨資產不少於400萬美元,最近一年(或最近三年中的兩年)稅前贏利不少於70萬;選擇權二,有形淨資產不少於1200萬美元,公眾股東持股價值不少於1500萬美元,持股量不少於100萬股,美國股東不少於400人,稅前利潤方麵則無統一要求。
英國AIM市場沒有設立最低上市標準,除對會計報表有規定外,無規模、經營年限和公眾持股量等要求。擬上市公司在保薦人同意下即可向交易所提出上市申請,整個申請程序大約3個月。
中國香港創業板不設最低贏利要求,有不少於24個月的經營活躍紀錄,期間管理層及擁有權大致相同,主營業務突出,最低市值不低於4600萬港元,公眾持股比例不低於25%、且達3000萬港幣,公眾股東須持股人數有100名以上,管理層持股量須持有不少於35%,允許同業競爭,但需全麵披露。
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創業板公司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申請在深交所上市應當符合下列條件:股票已公開發行;公司股本總額不少於3000萬元;公開發行的股份達到公司股份總數的25%以上;公司股本總額超過4億元的,公開發行股份的比例為10%以上;公司股東人數不少於200人;公司最近三年無重大違法行為,財務會計報告無虛假記載;深交所要求的其他條件。
看到了這些上市標準,自己距離它還有多大差距,該在哪些方麵努力就應該心裏有數了。有誌於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應該做好充分準備,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企業。我國中小企業在戰略、財務、管理、資本運作等方麵存在許多不足,除了在股本、利潤上滿足硬性指標以外,企業應該在很多方麵做好準備。
比如,創業板更看重企業的高成長性,這就意味著企業所投資的項目效益目前可能還沒有完全顯現出來,但是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有巨大的利潤增長空間,而影響這些潛力發揮的瓶頸就是“資金”。因此,投資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尤其是符合上市要求的項目,更容易贏得資本市場的青睞。
中小企業業務規模不大,人員數量不多,在運作管理上容易陷入隨意性,在公司治理上、日常管理上缺乏科學規範化運作,也容易加大企業的經營風險。所以企業應該加強規範化運作,尤其是要健全財務管理製度,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還可以增強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更容易贏得資本市場認可。
細節101 為基業長青做準備
什麼叫基業長青?其實就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做成百年老店。而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企業的長遠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長遠的目標,而且同時要有正確的戰略、文化、組織和管理團隊做堅強的支撐。一個企業最重要的產品其實就是企業本身,而目的就是營造一個讓個人充分發揮創造力和能動性的組織體係或者軟環境。隻有這樣,一個企業才能保證其整體素質,並實現成功。
基業長青並不是5年高速成長後的曇花一現,也不是10年間的大起大落,而是能夠做到在相對長的時間裏一直保持著積極、健康、高速卻穩健的發展態勢。
你的企業具備基業長青的元素嗎?如果沒有,就要為它做準備了。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定要自覺或不自覺、有意識或下意識地使公司的利益與社會發展的總體利益相一致,否則會阻礙重重;一定要有一個“教派”般的企業文化,而且要有一套與企業文化相匹配的運行工具,來保證企業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隻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長期而複雜,短期難以顯現出強大的力量,所以作為基業長青的另一個基石,對於長遠方向、瞬間機遇的把握以及把遠景轉變成現實的魄力和能力,在短時期內的作用會非常大。
然後,一個公司要想發展必須要有優秀團隊。百年基業,人才為本。“企業必須擁有一支優秀的骨幹團隊,包括創新能手、營銷行家、生產管理和財務運作專家等各方麵的人才儲備。專業化的事情要讓專業化的人來做,完善公司人力資源架構,健全人才發現和培養製度,讓自己的公司顯得更加專業、更加職業,這也是基業長青的關鍵因素之一。
下一個關鍵詞是“思考力”。“大多數企業陷入麻煩是因為他們忘記了思考。”這是美國著名組織理論家卡爾·維克的話。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企業家的思想必須跟著形勢的變化做出快速反應:調整企業管理模式、運營方針、市場戰略,以變應變,這其中思考的影響力非常明顯,也被稱作“思考力”。企業家應經常了解宏觀和微觀的市場變化,對外部的市場變化迅速做出反應,更要經常注意公司的內部信號,建立暢通的企業內外部信息收集渠道。麵對外部的競爭壓力和市場劇變,企業家要帶領組織和團隊向前進步,惟有在思考和集體智慧的基礎上,不斷努力建設才有可能基業長青。
基業長青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如果用多元化分擔風險,就必須要求多元化的每一塊業務都要在同業中名列前茅。GE之所以走多元化道路很成功,就是堅持了“最好”的原則,因此,無論經濟景氣與否,GE都能輕鬆接招。因此,實現你基業長青的夢想,不在於選擇做什麼,而是有沒有能力把這些事情做好。
上述要素是任何一個追求發展的企業都應該做到的,或是已經做到的。任何一個創業者,隻有銘記學習、完善、變革與創新的根本理念,並且在實際操作中追求精細化地執行,在整個過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全麵把握企業發展的核心要旨,才能跟上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歸根結底,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把神奇的萬能鑰匙,不斷認識環境、適應變化,可能是企業保持基業長青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