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章 閱兵(大結局)(1 / 2)

雖然朝鮮國王已經投降了,但是並不意味著朝鮮的戰爭到了盡頭。

在朝鮮境內仍然有很多對中國占領朝鮮抱有很大敵意的國家,因此有許多人開始聚集人手,占山為王。

不過這對中國軍隊也隻是造成一些麻煩罷了,中國隻需要駐守相當的兵力便可以了。

滅亡朝鮮之後,高鴻信決定來一場盛大的閱兵。

神武二十八年二月初二(公元1832年),中華帝國,北京城。

這天天安門前的神武大街旁,聚集了整個京城的百姓。

高鴻信帶著一幹文武大臣來到了天安門前,這時商毅以經帶領全部的五百多人馬,在天安門的一邊列隊等候了。

而在天安門正前,排放著各種戰利品,按武器、盔甲、旗幟、級、俘虜分為五個部份。

文武大臣按各自班次,分列站立成一排。

高鴻信在內閣大臣的陪同下,由陶澍帶領指引,依次逐一的參觀。

武器盔甲之中,包括了各種刀槍、盾牌、鐵甲、鎖甲等等,毎一樣都擦得鋥明瓦亮,在清晨的陽光照射下,刀槍耀眼、盔明甲亮。

還有二十麵巨大的牛皮大鼓,都是需要四個人才能抬動,兩個人同時敲響的。

顯然都是貨真價實從朝鮮軍隊那邊繳獲而來,畢竟就算是打造這些武器盔甲,也不在短期內就能完成的。

隻不過毎一件盔甲有有一個或是幾個拳頭大小的窟窿眼,商毅向高鴻信奏稟,這些都是用火銃射擊打出的孔洞。

高鴻信聽了,心裏也十分高興。

在天安門前的空地,全是用清石鋪成的大片廣場,堅硬而平實,腳步踩在麵,出清脆的“踏——踏——踏——”聲音。

中國軍隊的士兵以兩排為單位,列成一個橫豎均為十人的百人方陣,各排的兩各排長站在隊列的一側,從天安門前的城樓走過。

先通過的是一個長槍兵連,隻見兩個方陣排列得整整齊齊,而每一名士兵都一身擦得光亮的鐵甲,長槍豎直指向天空,長槍林立、盔甲鮮明,威武雄壯,大踏步地走過門樓。

人數雖然不多,但氣勢卻頗為逼人。而在到達門樓的時候,方陣突然停了下來,一起轉向城樓的一麵,轉向的動作都是高鴻信君臣從未見過的,然後全體士兵都單膝點地,對著門樓三呼萬歲。而士兵就是跪在地,但長槍依然豎直挺立,沒有一支歪斜。

高鴻信看得眉飛色舞,道:“嗯,不錯。”

其他大臣也都紛紛點頭,小聲稱讚。

而接下來是火槍兵連和兩個偵察排通過。隻見這三個方陣的士兵,以一種高鴻信君臣從來沒有見過的姿勢行走過來,每一名士兵一率都是用右手托著火槍底部,一頭扛右肩,每一支火槍的槍管處,都插著雪亮的刺刀,閃爍著令人心寒的光芒;而士兵左手隨著前進的步子,來回搖擺。

但無論是步調還是動作,幾乎全都統一無二,一百個人的方陣,竟仿佛是一個人一樣。

由其是在通過城樓的時候,士兵們忽然將靠在肩膀的火槍取下,用幾個幹淸利落的動作,眨眼的功夫,就變成了雙手執槍,右手握槍托,左手握槍中端,水平向前,呈四十五度角斜指向的姿態。同時步伐也從齊步走變成了正步走。腳步落在青石地麵“咵——咵——咵——”的聲音,也陡然增大起來,沉重而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