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國書和眾將正在中軍大帳部署軍隊,陳恒的弟弟陳逆帶著領導的殷切期望到了。兩件事:這次來我的任務是監軍;第二件,我大哥下了死命令:隻許前進,不許後退。
國書見一把手這麼關心戰士們,頓時熱血沸騰,和諸將高呼:我們發誓和南蠻決一死戰!
這邊,夫差一看,齊國的士氣不錯啊,咱們長途奔襲,給養是個問題。古人教導說:速戰速決,於是他加緊部署,大戰一觸即發。
這天一早,兩軍出營,廢話沒有,就擺開了陣勢。夫差命胥門巢指揮上軍,負責挑戰,王子姑曹指揮下軍,負責接應,展如指揮右軍,負責截殺,他親自指揮中軍,偷偷摸摸地搶個高處,作救火隊。
齊軍也不含糊,也來個上、中、下三軍對抗。監軍陳逆讓眾將口中含一塊玉石,以示誓死如歸。按齊國人的風俗,人進棺材口中就含玉。士兵們都高呼口號:怕死不來這裏混飯。國書聽了,慨歎地說:有這樣的戰士,何愁南蠻不滅呀。
夫差看得不耐煩了,就下達作戰命令。還是讓胥門巢作先鋒,定下規矩:隻許敗,不許勝,要的就是引誘齊國人全力往前衝。胥門巢就領了三千越國蠻軍叫陣去了。齊國人一看,這不是前些天的手下敗將嘛,於是並沒放在眼裏,派了一支小分隊前去迎戰,胥門巢一看,回馬就走。
沒走多遠,魯國人嘩嘩地跑上來幫忙,胥門巢也回轉身來助攻。總指揮國書在後麵一看,不好,要吃虧了,趕緊派出增援小分隊來。這邊胥門巢可是牢記命令,許敗不許勝,見齊軍人手多起來了,拔馬又跑,齊軍急追不放。不一會,吳國也放出一支分隊來幫忙,齊國人的兩支小分隊眼看又占不著便宜了。這樣打下去可不行啊,這些南蠻子太可惡了,總指揮國書手一揮,齊軍呼啦一聲,一齊出陣。吳軍招架不住,且戰且走。
這時候,就聽吳軍後方一片鑼響,齊軍領導人一聽大喜,喲嗬,南蠻認輸了,於是一聲呐喊,追殺過去。沒想到,半道上一彪人馬斜竄而出,將齊兵截為三段。
原來,這是夫差臨時約定的暗號,這次響鑼,其實就是擂鼓進軍的意思。
這時候,就見敗退的南蠻兵,鋪天蓋地殺過來,不用說,齊軍陣腳大亂,首尾不能相顧。雙方一場混戰,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幾個時辰之後,方才塵埃落定。
戰鬥結果是:十萬齊軍,全軍覆沒,八百戰車,盡歸於吳,戰將也死了一大片。吳、齊艾陵決戰,以吳軍完勝告終。
艾陵之戰,是春秋時期規模最大、最徹底的殲滅戰,同時也是我國戰爭史上較早使用預備隊的著名戰例之一,打這以後,預備隊的作用為曆代兵家所重視。
這次戰役,夫差同誌有幾處值得表彰的地方:在戰略上,知己知友,頭腦清醒,指揮果斷,調度有方;在戰術方麵,部署錯落有秩,散而不亂,有誘敵隊,有接戰隊,有救火隊,突破了前人三軍正麵硬碰硬的陳規,值得後人學習借鑒。
阿龍辭典 鳴鑼與擊鼓
鑼和鼓是兩種樂器,常常被擱在一起用,其實,兩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戰爭中,鳴鑼就是收兵的意思,打仗的人該停下來,回營了;擊鼓,就相當於吹衝鋒號,該出兵了。在政治生活中,官員外出時,會鳴鑼開道,意思是鑼聲一響,行人都要避讓,請官老爺先過;官員坐堂時,會擊鼓升堂,或者老百姓來報案也是擊鼓,叫擊鼓鳴冤。
【阿龍看熱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戰場
闔閭之死,正是為夫差和勾踐的出場讓出了舞台。如果說征服落後的越國、報父親之仇,還隻是新霸主夫差的牛刀初試,那麼艾陵之戰,就是夫差在自己的戰場上最重要的收獲。但不久之後,勝利衝昏了一個新霸主的頭腦,夫差對敵人越國過於放鬆,自己沉溺於酒色,終於招致滅頂之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戰場,隻有努力打拚,付出辛勤的汗水,才會贏;也隻有堅持和謹慎,基業才能長久。
8、 黃池會盟
艾陵之戰,吳南蠻狂勝齊軍,齊國元氣大傷,齊簡公不得不與夫差訂立了城下之盟,答應按月進貢。不用說,這樣的好消息,再次勾起了夫差稱霸中原的野心。
回國後,他決心將這事辦了。伍子胥一聽,這才消停幾天又要鬧,遲早會被越國吃掉。夫差一聽大怒,去死吧,將寶劍往伍子胥麵前一丟。伍子胥一看,主子這是老糊塗了,沒治了,也知趣,就抹脖子自殺了。
大家夥兒一看,一級智囊都自行了斷了,咱們算個球,於是都不言語了,他愛怎麼折騰怎麼折騰,夫差也樂得耳根清淨。
轉天,夫差親自領精兵數萬,由水路北進,長途跋涉近兩千裏,到達宋、衛、鄭、晉四國交界之處的黃池,準備與晉、魯等中原國君會盟,擺弄明白究竟誰是大哥。
喘口氣,夫差派人去請晉定公來參加盟會。晉定公一聽,明擺著不是南蠻的對手,不敢不來。於是,夫差命王孫駱與晉國上卿趙鞅草擬盟書,準備回頭在大會上發言。
沒想到,趙鞅是個刺兒頭,一點兒不懂得見風使舵,不用說,兩人為吳、晉兩國誰為盟主的事發生了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