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最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現在,讓我們來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個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裏,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感悟瞬間: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裏,每一個人都不能保證自己參與的競爭是完全公平的,但是,我們一定要抱著依靠公平競爭的想法去贏得勝利,因為隻有這樣的勝利才能持久,才能讓我們永久地擁有自己靠競爭贏得的東西,包括職業、地位、金錢等等。生活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也將最終得到多少。
14.真正的成功者
在美國耶魯大學300周年校慶之際,全球第二大軟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總裁、世界第四富豪艾裏森應邀參加典禮。
艾裏森當著耶魯大學校長、教師、校友、畢業生的麵,說出一番驚世駭俗的言論。
他說:“所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名校的師生都自以為是成功者,其實你們全都是失敗者,因為你們以在有過比爾·蓋茨等優秀學生的大學念書為榮,但比爾·蓋茨卻並不以在哈佛讀過書為榮。”
這番話令全場聽眾目瞪口呆。
迄今為止,像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從來都是令幾乎所有人敬畏和神往的,艾裏森也太狂了點兒吧,居然敢把那些驕傲的名校師生稱為“失敗者”。
這還不算,艾裏森接著說:“眾多最優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魯為榮,而且常常堅決地舍棄那種榮耀。世界第一富比爾·蓋茨,中途從哈佛退學;世界第二富保爾·艾倫,根本就沒上過大學;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裏森,被耶魯大學開除;世界第八富戴爾,隻讀過一年大學;微軟總裁斯蒂夫·鮑爾默在財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開外,他與比爾·蓋茨是同學,為什麼成就差一些呢?因為他是在讀了一年研究生後才戀戀不舍地退學的……”
艾裏森接著“安慰”那些自尊心受到一點傷害的耶魯畢業生,他說:“不過在座的各位也不要太難過,你們還是很有希望的,你們的希望就是,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學習,終於贏得了為我們這些人(退學者、未讀大學者、被開除者)打工的機會。”
真正的成功者能令一個家庭、一所學校、一家公司、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以他為榮。但是他靠的往往不是後者給他的榮耀和給他提供的優越條件,而是靠個人奮鬥!
感悟瞬間:
幾乎所有的人都經常會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榮耀感”——我們以出生於一個良好家庭為榮,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讀書為榮,以有機會在國際大公司工作為榮。不能說這種榮耀感是不正當的,但如果過分迷戀這種僅僅是因為身份帶給你的榮耀,那麼人生的境界就不可能太高,事業的格局就不可能太大,當我們陶醉於自己的所謂“成功”時,我們已經被真正的成功者看成了失敗者。
15.不可替代的價值
一位成功學家曾聘用一名年輕女孩當助手,替他拆閱、分類信件,薪水與相關工作的人相同。
有一天,這位成功學家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她用打字機記錄下來:“請記住:你唯一的限製就是你自己腦海中所設立的那個限製。”
她將打好的文件交給老板,並且有所感悟地說:“你的格言令我大受啟發,對我的人生大有價值。”
這件事並未引起成功學家的注意,但是,從那天起卻在女孩心目中烙上了深刻的印象。她開始在晚飯後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不計報酬地幹一些並非自己的分內的工作——譬如替代老板給讀者回信。
她認真研究成功學家的語言風格,以至於這些回信和自己老板一樣好,有時甚至更好。她一直堅持這樣做,並不在意老板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
終於有一天,成功學家的秘書因故辭職,在挑選合適人選時,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這個女孩。
在沒有得到這個職位之前已經身在其位了,這正是女孩獲得這個職位最重要的原因。當下班的鈴聲響起之後,她依然坐在自己的崗位上,在沒有任何報酬承諾的情況下,依然刻苦訓練,最終使自己有資格接受這個職位。
故事並沒有結束。這位年輕女孩能力如此優秀,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其他公司紛紛提供更好的職位邀請她加盟。
為了挽留她,成功學家多次提高她的薪水,與最初當一名普通速記員時相比已經高出了四倍。對此,成功學家也無可奈何,因為她不斷提升自我價值,使自己變得不可替代了。
感悟瞬間:
一個人在工作中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被別人替代。一個可以隨時被別人替代的人,他的價值無疑是最低的。能使自己成為不可替代的人,他的價值會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