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正視自己,克服自卑(1 / 1)

自卑者不設法克服障礙,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J·C·凱勒

有許多心存自卑的人,他們的行為隻是在向他們自己保證他們的重要性。例如,我們看到一個傲慢自大的人,我們能猜測他的感覺是:“別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須表現一下,我是何等人物!”假如我們看到在舉止間處處故意要淩駕他人的人,我們也能猜測出,在他們背後一定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自卑感的因素。這就像是怕自己個子太矮的人,總要踮起腳尖走路,以使自己顯得高一點一樣。兩個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時候,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行為。怕自己個子太矮的人,會挺直身子並緊張地保持這種姿勢,以使自己看起來比實際高度要高一點。如果我們問他:“你是否覺得自己太矮了?”我們卻很難期望他會承認這件事實。

然而,這並不是說有強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是個顯得柔順、安靜、拘束,而與世無爭的人。自卑感表現的方式有許多種,下麵三個孩子初次到動物園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三個孩子站在老虎籠子麵前時,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說道:“我要回家”;第二個孩子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道:“我一點都不怕,”第三個孩子目不轉睛地盯著老虎並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實上,這三個孩子都已經感到自己所處的劣勢,但是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現出了他們各自的感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如果我們一直保持著勇氣,我們便能以直接而實際的方法來脫離掉這種感覺。沒有人能長期地忍受自卑感,它一定會使他采取某種行動,來解除自己的緊張狀態。

假使一個人已經氣餒了,假使他不再認為:腳踏實地的努力能夠改進他的情境,他仍然無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會努力設法要擺脫它們,他的目標仍然是“淩駕於困難之上”,可是他卻不再思考采取有效行動來獲取成功,反倒用一種優越感來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時,他們的自卑感會愈積愈多,因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變,問題也依舊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驟都會逐漸將他導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種問題也會以日漸增大的壓力逼迫著他。他雖然象其他人一樣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覺得順當,可是卻放棄了改變客觀環境的希望,他所有的舉動都體現了此種色彩。如果他覺得軟弱,他會跑到能使他覺得強壯的環境裏去。他不把自己鍛煉得更強壯,更有適應能力,而是訓練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顯得更強壯。他欺騙自己的努力隻能獲得部分的成功。當他對這類盤旋不去的問題覺得應付乏力,他就用這種方式來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動。它們依舊是舊有情境所引起的舊有自卑感。它們會變成精神生活中長久潛伏的暗流。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我們稱之為的“自卑情節”。

克服“自卑情節”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是尋找自己的優越感。

解放黑奴的美國總統林肯,補償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過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拚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識貧乏和孤陋寡聞,他在燭光、燈光、水光前讀書,盡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識的營養卻對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麵的補償,最後使他成了有傑出貢獻的美國總統。

可見,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征,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