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態放低,才能輕裝上陣 (1)(1 / 3)

物忌全盛,事忌全美,人忌全名。是故天地有欠缺之體,聖賢無快足之心。而況瑣屑群氓,不安淺薄之分,而欲滿其難厭之欲,豈不安哉?是以君子見益而思損,持滿而思溢,不敢恣無涯之望。

——《呻吟語》

自滿導致毀滅,謙虛打造未來

長勝不衰的成功法寶

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裏參拜,看到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裏。守廟的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的,如‘座右銘’一般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歪倒;水裝的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裏麵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也會翻倒。”

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往裏麵倒水試試看吧!”

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裏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裏。不一會兒,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麵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一會兒,器皿裏的水流盡了,就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了。

人生多變化,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的勢運不能使之太過盈滿。已經盈滿的,就應當使之有所減少。因為難以預料的災難,一朝一夕的怨恨,並不是當下積累起來的,是形成於勢運太過盈滿。勢運盈滿的人,不能夠不去自我減損。手捧盛滿水的器皿的人,與其慢慢地行走不如少盛一些。

世界上的一切事都遵循這樣的規律:事物隻要尚未達到至善的境界,它們就會一直不斷地得到補益;而一旦已經達到至善的境地,它們就會趨於衰落。哲學上有“矛盾會向自己的對立麵轉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一旦超過這一限度,就會向自己的對立麵轉化。人們常說真理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就是謬誤,一點不假,這是經過實踐論證而得到的結論。

一個人晚年時體弱多病,那是因為年輕時不注意保養身體所招致的結果。一個人事業失意後還被罪孽纏身,那是在得誌時埋下的禍根。所以,君子在事業顯達和生活圓滿時尤應小心謹慎。

當一種事物進入鼎盛,它就會很快走向衰敗。當一個人的事業達於一半時,一切皆是生機向上的狀態,那時可以品味成功的喜悅;事業達於頂峰時,反而要時時謹慎,處處小心,否則就要陷入花開則謝的危機。如果你已經是一個誌得意滿的成功者,那麼就要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隻有如此才能持盈保泰,永享幸福。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睡前語

美國汽車大王福特曾說:“一個人如果自以為已經有了許多成就而止步不前,那麼他的失敗就在眼前了。許多人一開始奮鬥得十分起勁,但前途稍露光明後便自鳴得意起來,於是失敗立刻接踵而來。”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說:“當我的石油事業蒸蒸日上時,每晚睡覺前我總是拍拍自己的額頭說:‘別讓自滿的意念攪亂了自己的腦袋。’我覺得我的一生受這種自我教訓的益處很多,因為經過這樣的自省後,我那沾沾自喜、自鳴得意的情緒便可平靜下來了。”

得意忘形,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當人們得意驕傲時,更容易招致失敗,因為勝利帶來的驕傲容易使人固執,聽不進他人意見;容易飛揚跋扈,得罪別人;容易粗心大意,忽略細節。人生處在順境和成功之時最容易得意忘形,終致滋生敗像。

得意忘形的人很多很多。得意而忘形,這是許多沒有遠見者的共性,他們本來就沒有大誌向也沒有大目標,隻是在一種虛榮心的驅使下向前奔跑,目的隻是想博得眾人的喝彩,等眾人的掌聲一響便認為達到了人生目的,便想躺在掌聲中生活了,自然也就忘形了,認為自己可以不再奔跑,可以昂頭挺胸地在人群中炫耀了。

楚國的子文,三次當了令尹,卻毫無喜色,三次被罷免,也毫無慍色,乃寬大長者之度量;西漢的竇嬰,被封為魏其侯而沾沾自喜,終沒被重用;晉朝的謝安在淝水之戰捷報傳來時,正與客人下棋,不動聲色,客人走後,他高興過甚,連木屐上的齒都折斷了,當時的人說他確實有公輔的器量;東漢的毛義,以孝聞名,接到官府的委任狀時,毛義喜不自勝,被張奉瞧不起,後來毛義母親去世,毛義辭官服孝,拒絕再度做官,由此可見毛義奉養母親的心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