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要成參天大樹必先根基牢固 (2)(1 / 3)

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你應該把個性表現在創造性的才能中,盡可能與周圍的人協調一些,這是一種成熟、明智的選擇。也隻有這樣,你才有張揚自己個性的必要。

朱元璋稱帝的妙招

不過於表現自己,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是走向成功的一塊奠基石。鋒芒畢露者自會招來禍害。

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中,一尊被稱為“鎮館之寶”的跪射俑前總是有許多觀賞者駐足,他們為跪射俑的姿態和寓意而感歎。導遊介紹說,跪射俑被稱為兵馬俑中的精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作。

仔細觀察這尊跪射俑:它身穿交領有衽齊膝長衣,外披黑色鎧甲,脛著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綰圓形發髻。左腿蹲曲,右膝跪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上身微左側,雙目炯炯,凝視左前方。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做持弓弩狀。

據介紹:跪射的姿態古代稱之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擊的兩種基本動作。坐姿射擊時重心穩,省力,便於瞄準,同時目標小,是防守或設伏時比較理想的一種射擊姿勢。秦兵馬俑坑至今已經出土清理各種陶俑一千多尊,除跪射俑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損壞,需要人工修複。而這尊跪射俑是保存最完整和唯一一尊未經人工修複的兵馬俑,仔細觀察,就連衣紋、發絲都還清晰可見。

跪射俑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導遊說,這得益於它的低姿態。首先,跪射俑身高隻有1.2米,而普通立姿兵馬俑的身高都在1.8至1.97米之間。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兵馬俑坑都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構建築,當棚頂塌陷、土木俱下時,高大的立姿俑首當其衝,而低姿的跪射俑受損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俑做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個支點呈等腰三角形支撐著上體,重心在下,增強了穩定性,與兩足站立的立姿俑相比,更不容易傾倒而破碎。因此,在經曆了兩千多年的歲月風霜後,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麵前。

因此,跪射俑的道理同樣可以用在為人處世上。涉世之初的年輕人往往個性張揚,率性而為,不會委曲求全,結果可能是處處碰壁。而涉世漸深後,就知道了輕重,分清了主次,學會了內斂,少出風頭,不爭閑氣,專心做事。就像跪射俑一樣,保持生命的低姿態,避開無謂的紛爭,避開意外的傷害,更好地保全自己,發展自己,成就自己。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成為眾矢之的,他采用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最後吞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職場上,特別是在同事麵前,聰明的員工對自己的成就要輕描淡寫。你必須學會謙虛,不要太過張揚,免得讓同事對你產生愛表現、嘩眾取寵的印象。做到這些,你才能永遠受歡迎。

荀攸隨曹二十年,精於應變人人讚

三國時期曹操的著名謀士荀攸智慧超群,謀略過人,他輔佐曹操征張繡、擒呂布、戰袁紹、定烏桓,為曹氏集團統一北方、建立功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複雜關係,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敗之地,就在於他能甘於淡泊緘默。

曹操有一段話形象而又精辟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荀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

參與軍機,他智慧過人,連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對曹操、對同僚卻不爭高下,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怯懦。

有一次,荀攸的姑表兄弟辛韜曾問及他當年為曹操謀取袁紹冀州的情況,他卻極力否認自己的謀略貢獻,說自己什麼也沒有做。他為曹操“前後凡劃奇策十二”,史家稱讚他是“張良、陳平第二”,但他本人對自己的卓著功勳卻是守口如瓶,諱莫如深,從不對他人說起。他與曹操相處二十年,關係融洽,深受寵信,從來不見有人到曹操處以讒言加害於他,也沒有一處得罪過曹操,使曹操不悅。